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9月1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左走,向右走?——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的困局和在俄罗斯的转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傅云威有之炘

向左走,向右走?——中资企业在澳大利亚的困局和在俄罗斯的转型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涉及领域也呈多元化布局,已经从传统矿业向食品、农业等领域扩展。

同是走出去,结局却不同。以中国投资者热衷的两个投资地———澳大利亚和俄罗斯为例,前者由于中资企业的盲目性,对投资矿业的风险评估准备不足,直接导致经营陷入困境;而投资后者的中资企业主动改变了早期的粗放投资模式,强化品牌意识、吸纳当地劳动力,较好融入当地经济体系,完成了投资方式的转型。

投资陷阱与舆论漩涡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中国对澳投资16.8亿美元,同比增长102.5%。

然而,令人欣喜的数据背后,也掩藏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部分中资企业反映,在投资环境和舆论环境方面,在澳打拼的中资企业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其中包括投资陷阱和舆论漩涡。

以矿业投资为例,记者日前在矿业繁荣的西澳大利亚州采访时获悉,一些中国投资者在涉足矿业时带有很大盲目性,某些人甚至认为进军矿业必然获利,在未做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即匆忙投资,往往造成风险失控局面。

西澳大利亚州发展部长斯蒂芬·伍德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矿业开发的热潮中,一些中介机构对某些中国投资者造成了误导,给后者带来损失,也损害了当地形象。

伍德表示,投资者在做决定之前,有必要对当地法律、法规、基础设施状况、环保标准以及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做仔细考察,避免跌入投资陷阱。他说,在高度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在具体交易中的作用有限,中资企业自己需要在鱼龙混杂的投资环境中保持清醒。

一位在澳大利亚经营的中资企业高管日前告诉记者,有以下特征的项目“不能沾”,即中方是大股东,而企业由澳方管理,中方在财务方面缺乏管制权。他提出,对中方“最保险”的合作方式是,澳方股份占大头,中方股份占小头,且由中澳双方共同经营管理。他还特别指出,管理层全是中国人也不行,很多当地事务“搞不定”。

传媒偏见也时常置中资企业于舆论漩涡中,某些澳媒体报道中资企业收购行为时,有意无意使之与当地通胀高涨、环境退化、农民失地、国家安全受威胁等问题相联系。

部分中资企业已经开始注意宣传和公关,力求既把事情做好,又把事情宣传好。在中国光明食品集团8月底正式收购澳大利亚玛纳森食品集团75%的股权前夕,光明食品通过当地公关公司向中澳媒体广发请帖,主动安排光明集团高层接受采访,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或许,打拼在人地生疏的异国他乡,浸染于充满偏见的传媒资讯市场,为当地带来资金、创造就业、改善基础设施的中资企业,只有更多地与当地伙伴结成利益共同体,更加善于和勇于彰显自身价值,才能获得成功。

趋势性的高新化与品牌化

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前去投资。而中国企业“掘金”俄罗斯也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

根据中俄双方签署的联合公报,在2020年前,中国将向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用于俄罗斯境内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

上海科威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利亚告诉记者,从上海电器这样的大型国企,到一些小型高新科技企业,都已经或者有意向从俄罗斯引进技术。她介绍,上海世博园内的无天线电车就是从俄罗斯引入技术的一个成功先例。“我们的思路是从俄罗斯引入部分技术后,中俄双方达成协议进一步共同开发,然后形成更为成熟的技术,双方可以共同申请专利。这样有利于国内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

“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和领域进行投资,其中大有讲究,”俄罗斯圣彼得堡华人协会秘书长王威称,“一方面要吃透中俄两国政府出台的鼓励、允许、限制以及禁止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要切实熟悉合作伙伴的情况和项目投资的规模、技术、市场需求等细节。”

在应对此次金融危机过程中,俄罗斯进一步明确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改革目标,大力支持新兴行业发展,并推出新一轮私有化方案。在王威看来,利用这个机遇,可以弥补国内能源和原材料开发领域以及同俄方合作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领域资源不足的问题。

在上世纪末,中国向俄罗斯出口的商品并不少,但打出自己品牌的却寥寥无几。不少俄罗斯消费者一听说中国产品便皱起眉头,导致“中国制造”在当地推广缺乏社会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涉足俄罗斯市场的中国企业明显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其中,华为、TCL、奇瑞是登陆俄罗斯的先行者。

王威分析认为,上述实例对中国企业今后进军俄罗斯具有借鉴意义。“风险准备、守法经营、打出品牌、员工本地化是这些企业制胜的四大法宝。”

中国企业发出了强烈的投资合作意愿,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沃多文表示非常欢迎。对于想进军俄罗斯市场但对当地市场缺乏了解的企业,俄罗斯联邦工商会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项目评估、辅助企业同当地政府谈判、提供当地法律咨询等服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