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4版:C04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4版            C04调查
 

2011年9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磷矿争夺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志豹

磷矿争夺战

“我们也在寻找合适的矿源。”某大型化肥企业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王杰,9月2日在电话里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他最近去了四川、湖北等几个磷矿主产地,与地方政府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在同行企业尤其是同处山东的几家化肥企业已经付诸实际行动之后,王杰所在的复合肥公司也不得不加快找矿的速度。

由于磷矿石价格的持续上涨与磷矿准入政策的收紧,最近一两个月时间,化肥巨头开始跑马圈地的“拿矿”以掌控上游原料。

“目前还不算太晚,恐怕以后的机会会越来越少,拿矿将愈加困难。”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种担忧促使化肥企业纷纷快马加鞭进军上游磷矿资源。

政策收紧

当化肥企业正在思考是否以及何时出手“拿矿”时,磷矿限采国家政策的出台让这些企业慌忙起来。

8月11日,中国化学矿业协会公布了《化工矿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在未来五年建立磷矿产地资源储备机制,制定磷矿产业准入标准,提高新建矿山最低开采规模和准入门槛,促进主要化工矿产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

磷矿石主要用于生产磷肥,近年来磷肥产量增长迅速,全球磷矿石资源储量不断减少。而目前我国可开采的保有磷矿资源储量只有21.11亿吨,其中,品位大于30%的富矿仅占一半左右,以目前的开采速度大约20年左右就能开采完。

此次国家政策的出台传递出一个明显的信号是,国家越来越重视磷矿资源。而在国家规划出台之前,有些地方政府就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规范磷矿的开采。

今年7月,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磷矿高磷铁矿开发利用管理的意见》,提出设立若干省级磷矿规划区,在省级地勘基金项目外,对规划区内所有矿种探矿权、采矿权暂停审批。并明确:从2011年起,对湖北境内的磷矿实施限采。

而早在2004年与2006年,湖北省分别颁布磷矿资源管理的相关文件,严格控制磷矿采矿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对磷矿开采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并提出大力推进磷矿资源整合。

中原证券化工行业分析师李琳琳推测,贵州、云南、四川等其他磷矿主产地也将出台类似湖北的本省磷矿限采政策。

记者从四川省凉山州得到的最新消息是,为了利用好丰富的磷矿资源,凉山州人民政府决定对全州磷化工产业进行重新全面规划,其工作的重点是磷矿储量达22亿吨的雷波县。

巨头角逐

与之相对应,磷矿石的价格也持续上涨。数据统计显示,磷矿石价格较去年同期涨幅在15%左右。

在政策收紧与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下,为解决原料对外依赖与降低成本,化肥企业纷纷向上游磷矿延伸。

8月26日,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贵州金正大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金5亿元。

此前的8月18日,金正大与贵州省瓮安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书,拟在贵州省瓮安县工业园精细磷化工区投资59.6亿元建设磷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发展磷复肥及相关磷化工产业。

瓮安县是贵州三大磷矿基地之一,储量超过10亿吨,品质较高且易于采选。

金正大相关负责人表示,投资建设贵州项目的目的之一便是充分利用贵州丰富的磷矿资源优势,加快化肥产业链的整合,降低原材料的对外依赖与运输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成本优势。

王杰告诉记者,山东、河南等地的化肥企业在磷矿丰富的四川、贵州等地投资建厂和开采磷矿是必然的趋势。

据了解,虽然山东是我国化肥生产大省,但是磷矿资源却极其匮乏。

而眼光超前的企业早就已经“动手”。2009年,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3.6亿元在四川雷波县建设100万吨磷复肥项目,当地政府划定30平方公里磷矿归其合用,施可丰也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自己磷矿的化肥企业之一。

在磷矿石长期看涨的趋势下,拥有磷矿资源的磷肥企业无疑将更具成本优势。

然而,像施可丰、金正大如此幸运的企业将越来越少。“云南、湖北、贵州、四川等地磷矿的整合主体主要是当地的龙头企业,外省企业很难渗透。”李琳琳表示。

其中,云南省磷矿资源的整合主体是云天化集团下属的云南磷化,湖北则是兴发集团和湖北宜化。贵州省磷矿资源整合主要由贵州开磷和贵州瓮福主导。

但也有例外。除了整合本省的磷矿资源外,以湖北宜化为代表的本土龙头企业还将触角伸到其他省份,给磷矿争夺战再添一把火。

近日,湖北宜化发布公告,其子公司湖北宜化肥业拟出资5400万元对四川华瑞矿业进行增资以实现绝对控股。华瑞矿业于8月14日取得探矿权,初步探明磷矿储量1.23亿吨。

转型出路

根据磷化工“十二五”规划,未来要着力培育1—3家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跨区域大型磷化工企业。

“政策支持的整合使得磷资源的持有会出现一家或几家独大的局面。”生意社化工分社分析师张明向《中国企业报》记者分析说,“资源为王”的想法将随着磷资源的日益枯竭深入各方势力,磷矿的争夺必将愈演愈烈。

张明表示,未来缺乏原料优势、运营成本高的复合肥企业,竞争力将不断降低,最后将被淘汰和兼并。

由于资金投入相对较少,且准入门槛较低,我国复合肥产业发展迅速,目前登记在册的相关企业已经多达4000家。但是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总体呈现出小而散、产能不集中的特点。

大企业有实力去争夺磷矿资源,那么中小企业的出路何在?《磷复肥行业“十二五”发展思路》鼓励中小型磷肥企业由生产基础肥料向肥料二次加工,生产专用肥、配方肥转移,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根据自己优势向生产专、新、特、精的肥料方向发展。

李琳琳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除此之外,发展精细化工等下游产业链也是转型方向之一。“没有实力获取磷矿资源的磷肥企业,应该趁早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否则就是等死。”李琳琳说。

“中小企业是没有能力抢占矿山或者引起大企业合作开发矿山兴趣的。”张明也认为,在船小好调头的前提下,只能顺应市场。

记者了解到,王强所在企业在努力争取磷矿资源的同时也在考虑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毕竟,下游高附加值的产品对上游资源的受限小,并且利润率高。”王强向记者分析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