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C01企业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C01企业要闻
 

2011年9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纵观双星的辉煌,汪海的身影贯穿始终,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几十年过去,回头看看,我给自己投两票,一票是市场经济的优秀共产党员,一票是市场商战中的市场企业家。”汪海说。

双星:九十年历史和一个人的故事

从最早的民族制鞋企业,到新中国成立后伴随中国人30年“解放鞋”,再到改革先锋和现代化企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实习生郭奎涛

从最早的民族制鞋企业,到新中国成立后伴随中国人30年“解放鞋”,再到改革先锋和现代化企业———双星:九十年历史和一个人的故事

CNS供图

“生产计划是你们下的,生产任务完成后却又不要了,那我们怎么办?”1984年11月,一位身高一米八多的大汉推开上级主管部门的大门,用一口地道的山东微山湖口音向里面的人质问道。

这位大汉叫汪海,时任国营第九橡胶厂的厂长兼党委书记,这一质问不仅是汪海个人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质问,更是当时的企业家对整个计划经济体制的质问。

第九橡胶厂正是双星集团的前身,经历了中国民族工业60年的沧桑与艰辛之后,双星集团终于在汪海的领导下开始了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和发展。

市场的先行者

双星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制鞋企业。50年代初,被国家命名为“国营第九橡胶厂”,成为中国最早的国营制鞋企业。

直至80年代初,一直跟着计划转的青岛橡胶九厂,数十年一贯制地生产“解放鞋”,原料由国家统配,产品由国家包销。

1984年,商业部门突然通知橡胶九厂,“傻大笨粗”的解放鞋卖不出去,拒绝收购。尤其严重的是,商业部门虽然不再按下达的计划收购产品,但却不允许企业自己卖,导致橡胶九厂的解放鞋积压了200多万双。

产品卖不出去,工人领不到工资,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面对这种困境,刚刚上任橡胶九厂党委书记一个月的汪海习惯性地想起了工厂的主管部门。

正如文章开头呈现的一幕,主管单位的领导给不了答案,无果而返的汪海气愤之下摔门而去:“既然我们能做鞋,难道就不能卖鞋吗?不靠神仙皇帝,就靠我们自己!”

他带着工人跑销售,“从今天起,我们就要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闯出一条道,置之死地而后生!”临出发前,汪海紧握着拳头对面前背着鞋的一群汉子说。

私自销售产品当时是被视为违规的,汪海卖出了积压如山的产品,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却被戴了个“无法无天”的帽子。作为惩罚,商业部门不仅不要橡胶九厂的老产品,所有的新产品也都拒绝收购。在国家统购、包销的年代,这对工厂无疑是致命的处罚。

接到这一通知,汪海全然没有了上次的茫然和愤怒:“这正好断了工厂的依赖思想,逼我们厂走上了自营销售的道路。”双星就此迈出产品自销的第一步,随后迅速实现产品100%自销,成为最早进入市场的企业。

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双星深感宣传的重要性。1984年11月,汪海以企业名义召开有中央、地方新闻单位50多位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借助媒体优势扩大了双星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起到了几百万元都难达到的宣传效果。

这一举动冲破了不得以企业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禁令,使得双星再次招致了种种非议,甚至调查。后来,在青岛市委书记刘鹏的协调下,双星和汪海最终躲过一劫。

国际市场也始终在双星的战略规划之中。1988年,冰封的外贸体制开始松动。国家在青岛选取7家企业作为第一批自营进出口试点单位,双星集团作为唯一的制鞋企业名列其中。

汪海立即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先后在美国、俄罗斯、中东、南非、阿联酋、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家双星海外分公司。截至1995年,双星年出口已经达到5000万美金,成为行业第一创汇大户。

在寻找市场和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双星很快发现,计划经济下的旧机构和旧制度成为企业市场化的最大障碍,以“砸三铁”为标志的双星体制改革随之拉开了序幕。

改革的冒险者

为了建立适应市场需要的用人机制和管理机构,双星先砸“旧三铁”(“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再砸“新三铁”(“铁关系、铁锁链、铁栏杆”),把27个科室压缩到13个。这种缩减合并涉及各个科室,在撤并保卫科和武装部时,甚至惊动了国家劳动部和中央军委。

双星建立的是“全员转向市场,全员参与竞争”的新机制。1993年,企业开始实施下属单位向集团租赁厂房、土地及其它设备并交纳折旧费,占用集团的资金交纳利息。通过这种“国有民营”的改造,把岗位变成每个员工的“责任田”。

2005年,汪海又提出了“推行内部承包股份制,实现家庭消费式管理,让人人都做小老板”的管理思想,将机器评估后租、卖给员工个人,承包人自己掏钱入股买断材料、消耗等。这样,保证国有固定资产的增值的同时,还让员工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员工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在双星鞋业工业园制帮车间,4线组长孙雪冬工作服口袋里的一本存折上写着:2月25日存入252.33元,3月24日存入492.22元……存款余额3005.12元。

“这是我们小组的‘家庭账本’,存款是小组承包生产线以来,在生产中节约的物料费、水电费和超额完成合格产品的提成,这些钱是小组可以支配的收入!”孙雪冬说,像她这样的“小老板”在双星集团有许许多多。

“新机制解决了国企改革最深层次的产权问题,确立了员工的‘小老板’身份,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促使员工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双星天天都是五八年!”汪海说。

双星的股改也是行业内第一家。早在1994年,汪海就着手按照股份制条例,进行了企业改制。1996年4月,双星股票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以后又多次增资扩股。

不用国家一分钱投资,双星先后五次向社会募集资金,为自身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是中国鞋业第一个上市公司,也是中国鞋业第一个连续五次成功募集资金的上市公司。

接下来的问题是,股票上市募集到的资金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全国都在上马高科技项目,双星却避开这一热门,选择了不被人看好的隐藏在传统产业背后的商机———汽车轮胎产业。

“传统制造加工业是中国人的优势产业,它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脱贫奔小康问题,而且关系国家的安定团结。”针对内外的困惑,汪海解释道。(下转C03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