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B14大趋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B14大趋势
 

2011年9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1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问题和建议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11中国大企业发展的趋势、问题和建议

国际一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撑CNS供图

(上接B13版)

三、促进我国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对策和建议

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由大国到强国、由成本领先到价值创新、由制造到创造的历史转折点上,正处在由全球经济的融入者逐步走向全球经济的驱动者的新起点上。大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尤其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大企业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一)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发挥积极作用。大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环保节能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培育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要发挥龙头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转型升级。大企业在产业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要主动发挥大企业的龙头引导作用,加快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高效分工协作的新型产业体系;大企业要突出主业,积极发展外包服务,通过产业配套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大企业要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技术配套能力和管理水平,帮助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为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三,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员工生产条件,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

(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在部分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

第一,要建立、健全研发机构和体系。大型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通常都由多个技术中心构成,母公司的研究与开发进行中长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短期的开发性研究则由子公司或其他研发机构完成。欧美日跨国企业通常都在全球建立多个研究中心或机构,它们之间各有分工,但又协同联系。绝大多数中国企业500强企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更谈不上适合自身的科学研究管理体制。政府应加大激励、扶持力度,引导大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建立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促进大企业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

第二,要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进行高技术研发,离不开研发经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许多发达国家大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已经占到营业收入的10%以上,西门子公司为14%,爱立信公司为18%,贝尔公司在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上的投入比例更是高达营业收入的20%。世界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在5%以上。即使是在营业收入或利润产生较大幅度波动的时候,国外大企业仍然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研发投入。反观我国许多大企业,不仅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低,而且科研经费随着营业收入的波动而波动,不能保证科研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政府应出台科研激励措施,继续加大企业科研费用税前抵扣力度,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尽快将我国大企业的研发强度提高到3%以上。

第三,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强化核心技术的优势。跨国企业技术创新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产学研合作开发,二是不断强化核心技术的优势。产学研合作开发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创新模式。尽管现代工业公司规模巨大,资金雄厚,技术开发力量很强,但是要在各方面都居领先地位很困难。一般是基础研究主要由大学来完成,企业参与研究,企业参与的目的主要是便于基础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大企业不必研究有关产品的所有技术,而应重点研究本公司拥有优势的技术和关系产品更新换代的关键技术,以保持企业在某一领域的优势。

(三)努力提升大企业产品质量,打造国际品牌

第一,努力提升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质量是百年品牌的根基。打造全球化品牌,我国政府和大企业应当通力合作,全方位采取措施,努力提高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首先,我国大企业应当加强企业生产质量管理,确保企业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其次,国家应该积极推动国家标准建设,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及时修改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提高质量水准;最后,我国大企业应当加强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宣传,努力改变国际市场消费者对我国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错误或片面认知,彻底改变我国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形象。

第二,要加快培育与发展核心竞争力。离开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企业不可能完成国际知名品牌的建设。我国大企业之所以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根源在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包括缺乏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和卓越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力。我国大企业培育与发展核心竞争力,应当同时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我国大企业应当加大科研投入,尽快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将核心技术转化成核心产品,逐步形成竞争者无可替代的产品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大企业应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机制,打造竞争者难以模仿的管理优势,不断强化企业的软实力。

第三,要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美国品牌成为世界名牌用了约50年,欧洲和日本用了约40年,即便成长最快的韩国三星、LG等品牌也用了约20年。中国企业在进入过剩经济后才开始意识到品牌的价值,打造品牌的路才刚刚起步。品牌打造要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以及消费者注意力的涣散,打造品牌的成本越来越高。

(四)加强集团管控水平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大企业健康发展

第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综合管理水平。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科学的信息资源规划为先导,抓紧应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对企业产供销人财物各部门相互独立、标准各异的信息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信息整合和应用整合。要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深化应用,推动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高效利用,使ERP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神经系统”。要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优化管理流程,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和统一,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要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的治理架构和管控模式。要从治理、管控和宏观管理三大维度进行公司治理架构和管控模式的设计,实现企业跨地域、跨产业、多股权结构、多行业布局的统筹管理和横向协同。对董事会高层任免制度进行科学化的整体设计和差异化的弹性控制,其管控重点是对股东、董事会、管理层进行清晰的角色定位,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权责利关系作出清晰的制度安排。

第三,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要做好全面风险管理的学习、培训和组织变革工作。要按照确定的主业严控投资方向,防止盲目扩张,盲目做大。国资部门要加大对国有企业非主业投资的监管力度,遏制企业投资冲动和盲目投资的倾向,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同时,要针对不同行业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情况,将资产负债率偏高的国有企业划分为重点关注企业、重点监管企业和重点监控企业,加强对高负债率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将企业投资规模严格控制在合理负债率之内。

(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大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第一,要根据全球化的目的和出发点,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不同的市场进入有难易之分,进入新兴市场相对容易,进入成熟的发达市场比较困难;地理位置近的比较容易,地理遥远的比较困难,可选择先难后易,如海尔;或先易后难,如华为、中兴。合资、收购兼并是一种选择,如中联重科;独资自建又是另一种模式,如三一重工。为了达到收购的目的,可保留原业务和管理层,不介入日常管理;亦可收缩调整,将制造移回国内,保留研发、销售和营销。

第二,建立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班子,管理层要有一定的海外学习工作经验。我国大企业应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领导班子,要确保高级管理层中有全球化背景和经验的人员占一定的比例;要及时调整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大企业的管理人员,特别是主管全球化业务的领导,要有开放的胸怀,多学习和了解外界的情况。

第三,要注意充分了解全球化经营环境,对境外投资环境进行充分评估。通过收集当地的各种信息,了解当地的政策法规,研究如何遵守当地法规政策。熟悉经营环境,了解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推进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明确当地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创新资源的供求情况,以便制定合适的供应链战略。

第四,加强产业链企业的联合,抱团走出去。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施全球化,难免势单力薄,独木难支;总体规模偏小、实力较弱,境外经营经验不足,抗风险能力差,是单一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通病。而“抱团出击”的最大好处,是能提高企业的谈判能力,降低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筑企业,可以携手开辟海外市场。还可以与国内同行,甚至国外同行,建立合资、合作企业。走出去的企业,还可以联合金融资本,利用金融的力量,拓宽市场空间。

(六)统一认识,大力推进大企业软实力建设

第一,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大企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而成为制胜的关键。大企业必须注重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出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出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氛围。大企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建设一个制度文化的环境和物质文化的场所,构筑起一个精神文化家园,让企业员工自觉接受这种企业文化的熏陶,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奉献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第二,把履行公司责任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关键环节。大企业的运营要把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战略、商业运营有机结合起来。大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履行其社会责任,支持其他机构举办社会公益活动、直接参加慈善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参与公益事业等。大企业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将有力推进企业形象和品牌建设以及企业理念的对外传播,显然已经成为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三,把激励员工的智慧作为提升企业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人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员工的竞争力上,国际一流企业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无论是建立卓越的企业文化还是创造客户价值,无论是提升企业品牌商誉还是加强变革创新,最终都需要企业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七)全面把握国家战略,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许多大企业已经按照国家战略的要求,纷纷主动调整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将目光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最新问卷调查,在问及“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情况”这一问题时,回答“已经进入,并继续扩大投资”的企业占37.43%,回答“计划新近进入”的企业占24.61%;这一结果表明,我国多数企业已经感受到了战略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并正在采取相应的投资行动。而且令人庆幸的是,在战略新兴产业带来的巨大机会面前,我国企业当前并没有出现全局性的“一窝蜂”投资现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基础,有选择性的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应领域;在给企业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八)优化民营企业经营环境,促进国有和民营大企业共同发展

大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都是国家的财富,都是国家竞争力的载体。当前国家对大企业的管理服务存在不平衡的局面,国资委主导国有大企业发展,为它们排忧解难;而民营大企业发展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没有相应部门和机构负责,一些涉及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多年来难以解决。国家必须站在整体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建立统一协调的大企业发展推进机制,为大企业发展创造更加公平、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各级政府不仅要站在国有资本出资人的立场支持国有大企业发展,也应该在一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下从多种渠道扶持辖区内的民营大企业发展。要大力推动垄断行业部门改革,审查并清理垄断部门自行设置的市场准入门槛;要按照相应的标准统一国有和民营企业的人才待遇,在组织人事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从体制机制上激活国有和民营企业间的人才双向流动;要定期清查有关部门出台的涉企法律法规和行政性规章,并建立执行情况的督查机制,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