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B12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B12专题
 

2011年9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向以农业立县的河南省内黄县2009年以来大规模招商布局陶瓷产业,蓄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陶瓷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建成了中部五省目前最大的建陶生产基地,人们用“蓬勃发展、快速崛起、星火燎原”来形容,并把内黄发展陶瓷产业的惊人速度和集聚效应统称为“内黄现象”。“内黄现象”不胫而走,先后吸引了省内外几十个县(市、区)前来考察、取经。

从“平原农区”到“中原瓷都”的华丽嬗变——内黄县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陶瓷产业纪实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董彦伟崔学锋

从“平原农区”到“中原瓷都”的华丽嬗变——内黄县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陶瓷产业纪实

正在建设中的“中原瓷都”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右一)视察内黄陶瓷产业园区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前排左三)视察内黄陶瓷产业园

内黄县委书记郭建华为欧米兰陶瓷窑炉点火

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

内黄县长王永志(右四)视察陶瓷产业园区

内黄,一个豫北典型的平原农业县,用不到两年时间,投资50亿元引进50条陶瓷生产线,目前已建成投产20条清洁型陶瓷生产线,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陶瓷生产基地。“内黄现象”震惊陶瓷行业,受到高度关注。内黄陶瓷产业集聚区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陶瓷产业园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唯一承接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2010年度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中原地区最具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区,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亲临园区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内黄,用陶瓷书写了一个平原农业县突围跨越发展的传奇,实现了从“平原农区”到“中原瓷都”的华丽嬗变……

“内黄现象”备受关注

一向以农业立县的内黄县从2009年以来大规模招商布局陶瓷产业,蓄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仅一年多时间,在内黄县城南5公里处的一片贫瘠的盐碱地上,一个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集聚区快速崛起。

仅一年多时间,从福建、广东、山东、辽宁等地先后引进陶瓷生产线50条,总投资50亿元,产品涵盖陶瓷纤维板、陶瓷餐具、抛光砖、内外墙砖、仿古砖等多个品种。

仅一年多时间,包括日日升、新明珠、福惠、新南亚、中福、欧米兰、东成、嘉德等陶瓷行业巨头相继转战中原内黄,目前,20条陶瓷生产线建成投产,日产陶瓷40万平方米,年产值60亿元。

日日升、新明珠、福惠三家企业从签订合同到完成土地勘界、附属物清点、补偿兑付、围墙建成,仅用了20天时间;从围墙建设到主体厂房基本竣工仅用了2个月时间;从合同签订到投入生产仅用了3个月时间,创造了国内陶瓷项目建设史上的“内黄速度”。

不仅如此,河南省陶瓷砖质量检验监测中心、伟峰包装、盈和科技、中源绿业、安琦物流等一批陶瓷配套企业也纷纷入驻内黄陶瓷产业集聚区。内黄陶瓷产业巨大的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省长郭庚茂等省市领导多次到内黄陶瓷产业集聚区视察,在详细了解内黄陶瓷产业的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发展速度、发展态势等情况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面对内黄陶瓷产业强劲的发展态势,人们用“蓬勃发展、快速崛起、星火燎原”来形容,并把内黄发展陶瓷产业的惊人速度和集聚效应统称为“内黄现象”。“内黄现象”不胫而走,先后吸引了省内外几十个县(市、区)前来考察、取经。

因穷思变选择陶瓷

内黄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县域面积1161平方公里,人口72万。内黄因地处黄河故道而得名,汉高祖九年(即公元前198年)置县,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华夏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二帝均建都、建业、建陵于此,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圣地,也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红枣之乡。但这些荣耀和辉煌,并未给现在的内黄带来太多的富足。

内黄是一个平原农业县,沙土、黏土、盐碱地各占三分之一,工业基础薄弱,除了农业和林业外,其他全省排名基本100名以后,县财政收入不足亿元,干部工资和运转经费全靠上级支付。长期以来,尽管内黄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付出了极大努力,农民的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却始终未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困境。

“穷则思变”。面对百舸争流、时不我待的发展形势,内黄县委、县政府强烈地感受到了发展的急迫和面对的巨大压力。深切认识到,要彻底改变内黄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在无中生有上做文章,在借助外力上求突破,在工业发展上谋跨越,这是实现内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根本出路!

内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东有“大广”、西有“京珠”、南有“鹤濮”、北有“安南”,四条高速和六条省道穿越县境,交通十分便利;内黄境内地势平坦,可利用、可开发的贫瘠土地较多,有利于陶瓷产业规模化发展;内黄周边粘土、石英砂岩等陶瓷生产原料供应充足。此时适逢全国陶瓷产业在进行新一轮战略扩张和产业布局,“南陶北上、东陶西进”已拉开帷幕。内黄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陶瓷产业是内黄振兴的生机,机遇非常难得,机遇稍纵即逝!经过认真分析前景,慎重研究决策,内黄县委、县政府最终把目光投向了陶瓷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行业。

思路决定出路。从2009年3月份开始,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到辽宁法库、山东淄博、广东佛山、福建闽清等地实地考察。辽宁法库也是一个农业大县,7年前与内黄的经济状况相近。自2002年开始发展陶瓷产业以来,经济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快速发展,全县整体实力大幅提升,陶瓷产业则是拉动法库经济腾飞的“发动机”和“助推器”。还有广东佛山、山东淄博、四川夹江等地,也都因陶瓷实现了经济腾飞。

实践证明,发展陶瓷产业,不仅可以振兴地方工业,还可以拉动商贸、物流、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经济,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据测算,一条陶瓷生产线占地85亩,投资1亿元,投资强度为120万/亩,年产值3亿元,可直接用工500人,带动就业1500人;每条生产线每天进出货物1000吨,按每辆车50吨计算,需车辆20辆,年可生产抛光砖600万平方米,县本级财政收入300—500万元。

当时,我国建筑陶瓷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山东、江西、辽宁等地区,在广阔的中部地区,还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和建筑陶瓷生产基地的空白,使中部地区成为全国大型陶瓷企业竞相发展的区域。内黄县委、政府更加坚定了发展陶瓷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提出要用3—5年的时间,把内黄打造成为立足河南、辐射中西部地区的“中原瓷都”。

环境第一陶企集聚

内黄地处豫北平原,地上无山、地下无矿,工业基础薄弱,靠什么打造“中原瓷都”?

内黄人的回答是:坚持无中生有,坚持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服务环境第一招商,真正做到“五个真正”,即真正做到内黄的服务环境第一,真正让客商昂起头当老板,真正让客商赚到钱,真正让客商成为内黄的一等公民,真正让客商受到内黄人的尊重,努力打造以兄弟般的真情感动客商的招商名片。

2009年7月,当听说福建一位陶瓷投资商考察中原市场,准备来河南投资时,内黄县委、县政府迅速派人前去拜访。福建陶瓷投资商在河南考察了8个地方,内黄是资源、基础条件最差的一个,投资商在综合各方情况后准备放弃内黄。得知这一信息,内黄县委书记、县长火速赶往投资商住地。表示内黄虽穷,但保证投资环境最优、服务最好,并给投资商提出了“零接触”的承诺。书记、县长的真诚,打动了这位福建闽清陶瓷行业的领军人物,当即与内黄签订了8条陶瓷生产线的投资协议。

诚信是金,承诺了就要兑现。县委书记郭建华提出:“穷,不能穷项目;难,不能难企业;有困难,我们去克服,有苦我们去吃,再难也不能让客商去作难;我们一定要让投资商在内黄体验到‘一等公民’的荣耀,让他们有到‘家’的感觉”。

2009年中秋节,举家团圆的日子,县委书记郭建华、县长王永志来到企业,与客商们一起吃饭、赏月,让这些企业家们感受家的温暖。春节前夕,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带队赶到福建、辽宁、广东等地,带着内黄的土特产,给企业每一个股东及家属拜年,送去新春的祝福,离别时,有的股东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为了打造发展环境第一,12名县级领导干部坚守在施工第一线,深入到群众家中讲政策、讲道理,把办公室搬到分包工地,把建设现场当成家,许多人几个月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一心扑在陶瓷园区建设上。县直单位的局长、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更是天天战斗在第一线,与企业打交道,与设备打交道,与土地打交道,与群众打交道,雨天一身泥,伏天一身汗,但没有一个叫苦喊累,没有一个半途撤退。正是这种拼搏精神,7天完成了400亩的征地拆迁任务;60天后,围墙建好,厂房竣工,设备进厂。第一批投资商看到内黄投资环境这么好,建设速度这么快,各项服务这么到位,十分感动,便主动与亲戚、朋友、同行联系,介绍他们到内黄投资。

为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内黄县在项目建设工地设立了公安分局,对企业周边环境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分包重点项目及联审联批联办制度,企业办理相关手续,相关部门主动服务,全程代办,做到投资方与群众“零接触”,部门服务“零距离”,处理问题“零差错”,工作效率“零投诉”。就是靠着强烈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短短几个月内,福建、广东、山东、辽宁等地的客商纷纷到内黄投资,内黄陶瓷产业迅速形成了集聚集群发展。

“中原瓷都”强势崛起

内黄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较低的投资成本、广阔的中西部市场、优越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成为国内知名陶瓷企业布局中原的首选之地。

内黄陶瓷发展具有起点高、规模大、建设快、节能环保、技术领先等特点。入驻企业总投资均在3亿元以上,生产车间长度达1公里,日生产能力2万平方米以上,是传统陶瓷生产线的3倍。陶瓷企业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企业全部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绿色环保产品认证和中国强制产品3C认证,现场采用6C管理体系,实现了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

陶瓷企业的大批涌入使内黄陶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2009年投资8亿元的日日升、投资8亿元的新明珠、投资5亿元的福惠入驻,2010年投资4亿元的新南亚、投资4.8亿元的嘉德、投资3.2亿元的欧米兰入驻,2011年投资4亿元的东成入驻……目前,新明珠、日日升、福惠、新南亚二期工程及东成陶瓷正在如火如荼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30条生产线的规模。

内黄陶瓷产业的强势崛起,带动了与陶瓷相关的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地政府有针对性的引进陶瓷机械、化工、原料、包装、模具等配套企业,完善了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信息物流、产品展示、产品检测、融资担保平台建设,电力、物流快速发展,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产业配套体系和产业链条。目前已入驻伟峰包装、盈和科技增白球土、日日升磨具、中源绿业、鑫达纸箱、黑泥加工等12家配套企业,陶机配件及化工配套门店30多家,产品涵盖窑炉配件、振动筛、皮带、变频器、打包机、减速机等,基本上陶瓷生产线中所需要的配件都能找到。同时,内黄县人民政府与安阳市供电公司签署了投入3亿元共同推进内黄电网发展框架协议,为“中原瓷都”快速崛起提供可靠电力支撑。投资1.5亿元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安琦物流中心,并与中铁集团郑州分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中原瓷都”物流平台。河南省唯一一家陶瓷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地建设,搭建了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占地500亩集产品研发、展示交易、仓储物流、质量检测、管理服务为一体的中原陶瓷城近期全面启动,为内黄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陶瓷产业发展促进了内黄经济的快速发展,仅2010年陶瓷产业就实现产值30.2亿元,新增工人1万人,带动就业3万人,为农民创收1.87亿元,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陶瓷产业已成为推动内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

打造中部地区最大陶瓷生产基地

河南是目前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随着河南“中原崛起”、“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全省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建筑陶瓷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新增住宅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中原市场在6亿平方米以上。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年乃至二十年内,国内市场的强大需求,特别是城镇和农村的大量需求,仍将使中国建陶行业每年保持10%左右的速度稳定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鉴于陶瓷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内黄县提出要围绕陶瓷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延伸,瞄准国内主要陶瓷产业基地和大型知名陶瓷企业,加大招商力度,强化项目攻关,加快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依靠知名企业、知名品牌提升“中原瓷都”影响,放大陶瓷产业集聚效应,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用3年时间,引进陶瓷生产线50—70条国内一流的陶瓷生产线,把内黄打造成立足河南、辐射中西部地区的“中原瓷都”,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初秋时节,走进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扑入眼帘的是一栋栋、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厂房,是一辆辆满载货物川流不息的货车,是一条条宛如长龙的陶瓷生产线……

“中原瓷都”正日夜兼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