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B05新起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B05新起点
 

2011年9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差距与挑战并存

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差距与挑战并存

2011中国企业500强差距我国大企业的崛起是过去10年发生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大事件。一大批规模庞大、具备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大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不但直接改变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面貌,甚至对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竞争格局也有深远的影响。然而,正如同我们必须冷静、客观看待我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一样,我们也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待中国企业500强与跨国企业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巨大挑战。1、与国际领先的跨国企业的规模和效率差距从2010年商业银行、民航、商业零售、汽车制造、钢铁、家电等20个行业的中国领军企业与世界领军企业之间的比较看,中国企业500强的企业规模还不够大。只有建筑施工行业领先于世界同行。从劳动生产率角度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人均营业收入只相当于世界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45.6%、只相当于美国企业500强同类指标的45.7%。

2、产业分布的差距

我国500强企业多集中于重化工领域,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大企业发展严重滞后。2011世界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均超过50%,而中国企业500强中服务业企业不足30%、营业收入所占比重不足40%。世界500强企业有45个行业,其中23个行业有中国企业进入,还有22个行业没有中国企业入围。

3、技术创新的差距

10年来,我国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没有质的变化。从数据上看,2011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平均只有1.41%,与上年的1.40%相差不大。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中国500强企业的增长,仍然不是靠技术进步推动的。

4、跨国经营能力的差距

我国大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还必须突破国内市场界限,到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本地性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进而向“全球化”企业转变。中国500强企业虽然规模越来越大,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越来越多,但国际化水平、全球化水平却并不高。

5、资源利用的差距

从2001年到2009年,中国GDP增长317.8%,同期以标准煤衡量的能源消费增长达到203.9%,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弹性接近于1。能源和原材料按比例投入,劳动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在下降,属于典型的外延扩张型增长。

2011中国企业500强挑战

1、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挑战

从国际经验看,重化工阶段往往会诞生一批大企业。我国自2002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期,产业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重化工趋势,中国企业500强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与2002年相比,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煤炭行业的企业数量增加了7家,化工行业增加了12家,冶金行业增加了21家,机械行业增加了9家。在产业结构日益重化工的同时,主要工业行业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问题日显突出,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

2、核心竞争力缺失的挑战

从2011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看,我国入围的58家企业分布在23个行业,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更多体现为资源垄断、规模经济和低成本;另有23个行业中国没有企业入围,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更多体现为对消费者的深入研究、全球品牌、核心技术等,这些方面的不足体现了中国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3、全球化的挑战

虽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在增加,但距离真正的跨国公司、甚至是全球公司,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大企业在全球布局、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能否有效突破体制惯性、文化理念、国际化人才缺乏等多重因素约束,已经成为中国大企业当前的重要挑战。

4、管控能力的挑战

客观来看,我国大企业治理僵化、集团战略不清晰、总部空心化、事中控制多、事前事后控制少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还广泛存在,在造成企业效率低下的同时往往会累积难以预测的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5、体制和政策环境的挑战

客观上国家对于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环境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政策支持失衡的环境下,民营大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受到严重影响。据中国企业500强数据统计,10年来入围前100强的民营企业数量一直在10家以下徘徊不前,另据2010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对171家民营大企业的调查,有44.4%的受访企业认为体制和政策环境是阻碍经营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B02—B05版《2011中国企业500强分析报告选编》内容由中国企联研究部冯立果、缪荣、郝玉峰执笔完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