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先锋浙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先锋浙江
 

2011年8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是尾货大国,截至2010年,中国尾货市场销售额达2200亿元,2007年天兰天尾货市场在北京开业,10天出货量120多万件,日均客流2.8万人次,短短三个月累计营业额近20亿元。这个市场目前还在扩大。

解惑尾货从应运而生、高速发展到泥沙并存,尾货市场将迎来规范与整合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胡巧丽本报记者徐军

解惑尾货从应运而生、高速发展到泥沙并存,尾货市场将迎来规范与整合

王利博制图

“我们制造业,实业,最怕库存!库存就是资金,卖掉了就是利润,卖不掉就是负担!企业要回收资金,但信息不对称,因为缺乏一个处理销售这些库存的平台,找不到合适的下游买家,只能以极低的价格清仓,甚至卖不掉,沦为废品!我们现有的传统模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一谈起传统制造业的困扰和痛苦,戚荣华,这位创立并领导着多家大型企业、卓有成就的民营企业家显然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

库存的产生因素十分复杂,每家企业有各自的具体情况,然而“钱变成库存容易,库存再变回钱难上加难”却是他们共同的困境。

中国中小企业的“去库存化”之痛

“做生意,慢半拍就是落后,事关企业的生死!”说到企业经营,戚荣华声音洪亮,抑扬顿挫,“现在都在讲产业升级,越是我们传统企业,越需要转型升级。但是,怎么转?你产品做得再好,没有对称畅通的渠道,没有信息发布的平台,要卖得好就很难,做品牌更难!”

戚荣华麾下的杭州博卡制衣有限公司经营着两大知名服装品牌———卡曼其和美珂欧兰,作为行业佼佼者和成功企业家,他却有着众多困惑,长期难以解决。

一方面,库存具备市场价值,有些库存甚至是企业花费了很大心血制造的优良品,品质没有问题;另一方面,库存缺少一张被认可的“身份证”,难以通过原先的渠道回到市场,又缺乏相对应的流通平台和渠道,“跑”不起来,“躺”在仓库里动弹不得,而且源源不断地在产生,成为生产制造业一个沉重的包袱,更成为企业家们的心头痛。

许多和戚荣华一样的企业家,都在承受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痛苦,苦苦思索和探寻,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当前世界经济逐日全球化、便捷化,像戚荣华这样的传统企业家也开始清晰感觉到,他们需要一种突破。

“现在互联网发达,这几年互联网迅猛发展,阿里巴巴和淘宝如日中天。这对我们制造业有什么影响?过去,企业通过展示会发布信息,最少要花半个月。然后还要回来,拿着20至50个企业的名单,一个个打电话,问他们需不需要,效率极低。今天我只要坐在电脑面前,派三五个人,天天可以发布信息,收集我需要的企业信息。”

互联网的优越性戚荣华看在眼里,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好处更令他心动,然而对新兴领域的不熟悉阻止了他进取的脚步,“我知道我的企业缺什么。但是怎么解决?如果企业自己来建网站,我们自己来解决发布信息方方面面的问题,可能花费了大力气,还不具备这个技术条件,达不到互联网真正的效果。我们需要真正规范的、专业的网站,来帮助我们解决传统制造业存在的这些问题。”

戚荣华一直在摸索着那一个突破口。就在这个时候,他在北京遇到了“中国尾货网”及其创始人米克。

一方是新兴电子商务平台,将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产业升级紧密联系在一起,拥有来自尾货和互联网两个方面的技术和专家团队;一方是苦觅突破而不得的成功实业家,长期为传统行业软肋所困扰。

就像接头对上了暗号,双方一拍即合。戚荣华拍板投资了仍属“新生儿”的“中国尾货网”,成立浙江博货科技有限公司。

2011年1月8日,中国尾货网正式上线运行。7月,网站拿下ICP,运营总部落户杭州余杭,并计划在全国进行服务器布点。

产业链上活跃着超过600万家中小企业

中国是制造大国,中小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在版图上不断蹿出。仅浙江今年上半年,即使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银根收紧、地价上升、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等重重压力之下,仍然新增规模以下注册企业4.5万家,其中又以制造业容量最为巨大。

然而,中国不是制造强国,绝大部分制造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徘徊,因此“中国制造”虽然足以围绕整个地球,中国却只能做世界的初级“代加工厂”。这必然对中国制造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

2008年,金融海啸袭来,外贸企业首当其冲,产品出口受阻、订单大量取消、减单等现象使“尾货”问题骤然凸显,从“骚扰”升级到“困扰”。据行业专家估计,金融危机以来这类尾货的源头存量可能增加了20%左右。怎么甩掉这些“尾巴”,对企业提出了考验。

在过去没有专门的尾货概念和尾货市场时,它们是企业的“拖油瓶”,甚至是“地雷”。今天,中国的经济规模和世界经济形势已不可同日而语。庞大的生产制造基数,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上下游的信息不对称,市场的波动、变化和大量不确定性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短时间难以改变的经济结构,使得尾货的产生日趋显著化、规模化、常态化。可以说,尾货已经成为一种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现象,需要得到正视。而伴随尾货大军的悄然出现,中国也将成为一个尾货大国。

然而,受传统商业模式制约,企业并无更好的解决办法,长期以来只能用“清仓”、“甩货”的方式减负,以求快速回笼资金投入再生产。尾货市场的出现使得尾货有了一个专门的出口,帮助企业“甩卖”变得容易了一些,尾货的经营者则从中获得利润空间。

据统计,2007年天兰天尾货市场在北京开业,10天出货量120多万件,日均客流达2.8万人次,短短3个月累计营业额近20亿元。

目前,全国已经形成北京、上海、济南、常熟、广州五大尾货交易中心。截至2010年,中国尾货市场销售额已达2200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17%,整个产业链上活跃着超过600万家中小企业和商家。其中纺织面料、服装服饰、日用百货、IT数码产品尾货存量最高,占到了80%以上,其次是化工原料、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土产五金、尾房、尾车、图书音像制品等尾货占到了20%左右。据麦肯锡咨询等权威机构作出的预测,2010年国际尾货市场的规模高达5000亿美元。

由此可见,尾货是一个富有潜力的巨大市场。

尾货市场需要第三方整合

北京现在有10余家商品丰富、价格低廉的尾货市场,上海、天津、广州、济南、郑州等城市也出现了这种以销售企业订单剩余的商品和库存积压的商品为主的新兴商业业态。经过几年发展,这个市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首先是销售品种已由单一的服装扩展到玩具、箱包等大多数“出口转内销”行业,甚至房地产销售都打上了“尾货”的招牌。(下转第十版)

释义尾货

尾货概念最初由北京策划人梁吉良在2005年提出,2007年随其策划的北京天兰天尾货市场大获成功而被大范围传播,随后各地尾货市场开始升温。2008年,因尾货市场的膨胀和发展初期的无序和问题,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尾货规范,“尾货”有了自己的官方定义:尾货是指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产生的,在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库存积压产品,包括企业订单外生产的产品、由于某些原因取消企业订单的产成品、在流通过程中销售剩余的商品等。

对只进行生产加工的制造企业,订单的变动性使得尾货很容易产生,尤其是大批量的尾货。我国制造业主要依赖出口,沿海遍布着大量从事外贸出口生意的制造企业,尤其长三角和珠三角,每年都要为世界生产海量的产品,一旦订单取消,整单品质良好的产成品就沦为尾货。这样的尾货占到20%左右。近年来出口反倾销问题突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经济动荡和不利因素增多,订单的突然取消和变更开始频繁折磨制造业,导致尾货激增。

日常生产也会产生尾货。为确保生产足量的合格产品,国外品牌的来料配给量通常会大于订单要求,加工厂按订单交货后会有部分剩余产品,即消费者熟知的“原单正品”。

除了生产制造环节,流通环节可能导致尾货产生的“陷阱”更多,如经营不善、消费者需求变化过快、流行与季节变化、地区差异等。无论是批发、零售、代理还是品牌经营,都会出现数量不一的尾货。尤其是品牌商,他们要追逐市场就要大量铺货,要回应市场快速的需求变化走在时尚前沿,就会更容易产生尾货。

中国尾货网

网站根据尾货存量,划分纺织面料、服装服饰、日用百货、IT数码四大板块,并细分出200多个子类,每天更新信息上万条,涵盖近千种尾货产品、海量尾货资源信息和行业资讯。其设计团队和行业专家还根据大型门户网站的构架和尾货行业的特性进行总体策划,搭建了“供应尾货”、“求购尾货”、“找公司”、“商业服务”、“商铺资源”、“代理加盟”、“展会论坛”、“招聘求职”、“行业资讯”、“成功故事”和“尾货问答”等11个主频道以及43个栏目和120多个二级栏目。由此做到在核心业务以外,最大程度网罗相关资讯和服务。

一方面,中国尾货网要做商家在线上自由交易的“尾货生意通”。它集合电子商务的所有主流功能,整合30多种前沿网络技术,采用跨平台和交互引擎技术,将“阿里巴巴”、“淘宝”和“百度”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功能更强大、易用,用户访问和注册会员操作简单、便捷,商家通过简便的操作即可完成从尾货信息发布、求购到交易的全过程。此外,网站还有绝招:通过“自主智能建站系统”,注册商家可以免去建站成本和运营费用,只需在网站引导下选择模板即可自动生成风格不同的企业级网站,拥有相应的网上商城,十分高效。

另一方面,中国尾货网不是“技术狂热者”,仅专注于强大的线上交易功能,而力图与尾货行业融合在一起,与传统企业的实际情况相配合,做强服务,以真正实现信息化手段服务传统制造业。

譬如纺织面料企业过去通过面料展销会和展示会发布面料信息,受时间和地域上的局限,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企业为此需要更多地推销和展示自己,每次要为展示会花费约10至20万的成本。现在,服装生产企业可以通过中国尾货网在数万家面料企业中找寻生产所需的面料,减少求而不得的痛苦。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