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深度
 

2011年8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职业买家搅局专利交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玉志实习生沈光先

职业买家搅局专利交易

“手续证件马上就办齐全了,公司很快就开张营业了。”8月12日,经营专利推广、转移生意的章明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但章明同时坦言,由于公司实力有限,只能从事一些产业链条低端的专利业务。而当前的专利市场上,实力强大的职业买家大肆收购专利,然后或高价出售或通过侵权诉讼赚取高额诉讼费用,搅乱了正常的专利交易。这让章明在喜悦之余,也有一丝担忧。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利益及市场的驱使,一些以购买专利为主要业务的机构或公司顺势而生。目前国内类似美国高智发明公司的企业至少有8到10家。”

“第四者”插足

专利技术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企业越来越重要。

章明告诉记者,由于有着严格的要求,一些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常常受到各种限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不足10%。“仅仅在北京,就有不少‘老油条’以卖专利为生,价格大约在1000元到几万元不等。”

而我国专利转化率不但明显偏低,还存在国际专利申请资金短缺、申请经验缺乏等问题。

这种商机,让国际国内一些企业“见缝插针”,成立专门机构在我国市场上和高校收购专利,赚取利润。在这些机构中,“高智发明”是其中最有名、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一家。

高智发明于2000年在美国成立,2008年10月正式进入中国。其经营模式为,寻到合适的发明者,激发和资助发明创意,然后把发明创意开发成国际发明专利并打包授权给企业,与发明者分享利润。

“一般来说,我们看创造是从远离市场7到10年的新的发明,我们执着于孕育这些想法,直到它们准备好市场。”高智发明在发给《中国企业报》记者的采访回复中这样表述。

章明告诉记者,根据高智的“签约费+分成”的操作方法,除了前期的几万元买断费外,此后的分成对于发明者来说,或许只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愿景。

但是,包括高智发明在内的职业专利买家们却很受高校教授们的欢迎。

分析人士认为,国内高校的教授普遍缺少经费,而申请国际专利比较昂贵,流程复杂,所以很多教授的发明并没有进行专利申请。而高智们的出现,似乎给这些教授带来了机会。

但是反对声音也一直存在,陶鑫良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高智发明的目的并不只是购买专利,“高智的这种模式就是第四者插足,醉翁之意不在酒。”陶鑫良认为,“以前的知识产权系统中主要是: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但现在像高智这样‘非实施主体’的介入,增加了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这给买家们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提供了机会。”

专利转化难题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专利在关键产业和核心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较少,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更不用说新兴战略产业中的核心专利。同时,我国专利“成色”尚显不足,在全球最具含金量的“发明专利”中,涉及我国的专利品种多为“外观设计专利”,约占全球注册量的1/4。

而在高校和科技界中,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呈现蔓延之势,过分追求专利数量和利益,使得专利转为实际生产能力逐渐淡化。

分析人士认为,在这种背景下,见缝插针的职业专利买家则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我国专利转化“空谈化”已经敲响警钟。

据了解,对于买到的专利,职业专利买家很少“二次加工”,主要是把购买的发明创意专利并打包授权给企业,获取利润。由于职业专利买家完全拥有专利权,其也可以起诉侵权企业索取高额赔偿。

陶鑫良称表示,这几年国内高校的专利申请数量增加很大,但是专利质量未必高,出现专利泡沫化的现象。再加上高智们的加入使得发明者获利有限,中间的利润都被第四者攫取。因此有些国家对高智的一些做法已经开始了一定的限制。

但高智却有另一番说法。“这是不正确的,高智发明并没有在任何国家遭遇发展限制。高智在给《中国企业报》记者的回函中称,“我们与投资人、客户、发明伙伴及日本、韩国的首尔大学和研究机构维持良好的关系。”

知识产权保护亟须强化

业内人士表示,职业专利买家出现,为国内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挑战,同时在我国转化率低的背景下,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敲响了警钟。

陶鑫良介绍,最近几年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水平。但是,知识产权保护要与时俱进,拾遗补漏,继续完善,“专利的申请不应该成为一个数字游戏,高校应该找出良好应对措施,提出管理办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陶鑫良说,“现在职业专利买家们很多时候是跟教授个人进行交易,高校应该理清专利的归属问题”。

“同时应该鼓励企业,尤其是鼓励占我国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则应该将知识产权战略落地到企业经营管理中。”陶鑫良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