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人物
 

2011年8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扈企平:为标普在中国“布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扈企平:为标普在中国“布道”

64岁的扈企平被称作“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布道者”,因为他说过这样的话———“我就像传教士一样,一定要把在国外学到的对中国有帮助的好东西带回国内来,我要让大家相信。”

扈企平的“传教士”工作从6年前开始。

2005年底,扈企平被标准普尔公司任命为中国地区的新负责人。援引标准普尔前任总裁Corbet的话,对扈企平的任命“体现了标普对中国市场的承诺,能够使标普满足中国国内外客户对金融服务和解决方案的需求,并以此推进中国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实现一体化”。

“我是中国人。”

1947年,扈企平出生在南京,1949年随家人迁往台湾。他对祖国的记忆在56年后终于从模糊回忆成为清晰实景。2005年,新任标准普尔中国地区负责人的扈企平来到了北京。这一年,他已58岁,说着地道的英文,在美国金融界度过了大半辈子。

“在我2005年来到中国工作之后,我看到了中国拉开了资产证券化的序幕,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扈企平说。

在美国华尔街浸润多年的扈企平,一直跟债券、贷款打交道,历任多家世界知名金融机构的要职,是学术界公认的住房抵押贷款与资产证券化的专家。上任中国区总裁一职,令他充满热情。“我刚回来的时候一腔热情,觉得中国区的业务推动得太慢,总想加快推动。”扈企平发现市场发育不成熟,信用评级业务门槛较高,没有完全放开,评级行业使用的都是公开数据。凡此种种,都令扈企平有了使不上劲儿的感觉,但他从未失去热情。

2005年,扈企平第一次回到出生地南京,他特意去找到了母亲回忆中“出门左转,离家只有5分钟”的天主教堂。对母亲回忆的追寻,在扈企平看来,也是一种祖国情结。

“我是中国人,我刚好有机会在国外学到了这些东西。中国没有,或者说中国正在发展,我就要尽我的力量把这些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我深信这对中国是有帮助的。能够把它引到中国来,这是我人生最大的成就。”扈企平如是说。

“我不是聪明人。”

27岁成为美国缅因州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系助理教授,40岁不到学术声名鹊起……这是扈企平的真实经历,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不是聪明人。”

在扈企平的年少记忆中,从小学开始的老师评语尤为深刻,因为他们几乎都用了一致的措辞:“品行端正,反应迟钝”。这个在老师眼里憨厚有余机灵不足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懂得了“勤能补拙”这个词的意义,并且慢慢成为了一种信念。

进入当时美国规模最大、华尔街最红火的所罗门兄弟公司后的第二年,扈企平写的经济分析文章只要稍经修改便可以在公司的对外刊物发表,并时常被美国的商业周刊转载,他用英文写作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概论》专著也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可。

就这样,扈企平深深扎根金融界,走进华尔街的投行,来到了证券公司,直至走到了全球最大的信用评级机构……这个被老师认为“迟钝”的孩子,靠着勤能补拙的认真务实,走到了很多人无法企及的事业平台上。扈企平说自己不聪明,但是他很认真。

“认真是我这么多年,换这么多工作,换这么多公司,一直没有变的地方。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自己付出了全力。”扈企平说。

“只要有会议邀请我,我就去讲。”

当美国房贷次级债风波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时候,在一次投资者年会上,扈企平表现笃定:“如果能把美国这套住房融资贷款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引进来,我觉得中国一定受益无穷。”

在博鳌的投资者年会上,在校园的讲台,在与政府官员、业界同行或者学术泰斗的会谈中,温文尔雅的扈企平侃侃而谈。“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中国可以因地制宜地把住房抵押贷款和资产证券化这套东西学过来。这真的对中国好处太多了。我看到它的好处,我亲身体验过它的好处。”正是带着这个想法,扈企平“现在只要有会议邀请我,我总会去讲,就讲资产证券化。”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扈企平每周都会去给学生讲课。扈企平每次的课堂都人满为患,很多学生是站着听完整堂课。

在课堂上,扈企平对资产证券化的最著名阐述就是“完善的资产证券化体系需要具备八个条件:完善的法律框架、精确的会计处理、可以分析现金流的分析师、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活跃的二级市场、国债市场利率曲线作为定价标准,多元化的投资者。”

扈企平坦言:“我传播资产证券化,的确有标准普尔的中国战略因素在其中。”

但显然,对于扈企平而言,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中国目前太需要了,我是中国人,我做这些事情,更多的有中国人的感情在里面。”扈企平如是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