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追踪内蒙古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追踪内蒙古
 

2011年8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目标:60个大企业,40个大园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内蒙古目标:60个大企业,40个大园区

包钢集团生产车间

伊利集团自动化的挤奶车间

(上接第九版)

巴特尔认为,重点园区建设一定要高起点。工业园区是承接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集聚生产要素、培育大型骨干企业的重要抓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全方位提高重点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总体布局、产业导向、功能区划一定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持续性。要按照土地集约化经营、项目集群式组合、产业链条化延伸、资源循环式利用的要求,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要从完善园区功能出发,培育建设大型商务区、金融服务区、创意产业区、科技创业区、工业设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等,发挥园区的承载和集聚效应。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引导和协调工业园区各有侧重,形成层次递进、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错位发展格局。

自治区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园区的支持力度。在用地管理上,对各盟市用地指标合理统筹调配,土地资源要优先满足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年度计划用地指标优先安排重点园区的项目建设用地。在自治区重点开发区建设物流园区和战略装车点,享受与工业项目同等的用地政策。在资金投入上,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自治区中小企业贴息资金、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等,优先投向重点园区。争取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专项资金时,优先上报自治区重点骨干企业和重点园区内的建设项目。在园区发展上,支持重点园区扩区升级,力争到“十二五”末,重点培育的园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自治区级园区。

在谈到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时,巴特尔强调,全面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促进重点企业、园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要把自治区去年以来出台的有关重点区域在资源配置、税收优惠、财政收入、科技创新、环境容量、电力运力供给上,给予进一步的倾斜和支持。

培育重点骨干企业

乌海市委、市政府对“双百亿工程”高度重视,据乌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宋晓春介绍,乌海市专门成立了“双百亿工程”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双百亿工程”的实施工作。各区、各园区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加强组织领导。实行市领导对口服务责任制度,即每个重点培育企业由一名市级领导挂帅开展对口服务。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指定专门科室负责这项工作。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协调督促和评价考核等工作。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国土、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商务、环保、人社、科技、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和单位,统筹推进实施“双百亿工程”和地方经济建设各项工作。市煤炭局还加强煤炭类企业的调度,统计部门加强业务指导,确保重点培育企业如实反映产出水平、园区及关联企业统计完整。

乌海市重点围绕六大支柱、十大产业集群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大型开发区(园区)培育范围涵盖全市各园区,重点培育乌海开发区现有的乌达园区、西来峰园区、千里山园区3个支撑点和未来的开发区南区1个增长极,同时要加快培育PVC深加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五金机械加工等特色园中园。

培育形成一批营业收入超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及跨行业、跨地区企业集团。力争到2013年底,全市营业收入30—50亿元企业达到9户、50—100亿元企业达到13户、超百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及企业集团达到8户,实现的营业收入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50%左右,超百亿元企业数量在自治区所占比重超过10%。培育重点企业要基本实现主业突出、竞争力强、规模大、效益好、自主创新机制新、节能减排成效大、综合服务功能强的发展目标。

培育建设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开发区(园区)。力争到2013年底,乌达园区、西来峰园区、千里山园区3个工业园区营业收入均超300亿元,PVC深加工产业、精细化工产业、五金机械加工等特色园中园收入达到百亿元,乌海开发区实现营业收入达到千亿元以上,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在自治区重点园区中排名争取进入前3位,并积极争取进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行列,实现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集群形成规模、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中小企业配套能力较强、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的发展目标。相关

内蒙古自治区共有7家企业入选2010中国企业500强。分别为:包钢集团、北方重工、内蒙古电力集团、呼和浩特铁路局、内蒙古伊泰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