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军旅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军旅企业
 

2011年7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挥军旅企业在退伍安置中的作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耀/文

发挥军旅企业在退伍安置中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退役军人安置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以至于有人说,退伍军人安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是各级政府挠破头、安置部门皱眉头、接收单位直摇头的比计划生育工作还难的“天下第一难事”。而我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发挥军旅企业的关键性作用,才能破解这道难题。

吸纳退伍军人就业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可以动用的行政性安置资源越来越少,传统的行政性安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退伍军人安置上的“机动能力”都越来越小,退伍安置之路越走越窄,几乎进入了死胡同。与此相反,自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优秀退伍军人创办的企业却蒸蒸日上。深圳市曾经做过一个统计,该市500强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领导人曾经当过兵。国内许多行业龙头企业的老总也都是行伍出身,如万科的王石、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华为的任正非、杉杉的郑永刚等。粗略估算一下,全国各地退伍军人成功创办的企业不少于几百万家。而现在全军每年退伍的士兵和干部,约为60万人左右,除掉政府能够安置的那一部分,实际需要在市场上就业的,也就是50万左右。如果能够把所有的军旅企业发动起来,平均每家企业实际只需要为10名退伍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就能够完全解决这个退伍安置难题,为国家减轻压力。并且,这些军旅企业深受其他军人老总的影响,身上都彰显着浓厚的军旅文化色彩,如严明的纪律、超常的执行力、过硬的团队精神等。退伍军人加入到这些军旅企业,很容易融入企业文化,迅速发挥作用,创造社会价值。

组织退伍军人培训

退伍军人安置难,一方面是由于需要安置的数量多,而政府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另一重要原因是,退伍军人普遍学历偏低,在部队所学专业与地方不接轨,在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偏低。近年来,各级政府也逐步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加大了对退伍军人培训的力度。尤其是在2010年,全国各地全面推开了对退役士兵实施就业培训的做法,中央政府也拿出大量资金对各地培训予以补助。但这种政府主导的培训行为,普遍存在着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以至于许多地方政府为落实培训任务,规定退役士兵不参加培训,不给予其培训补助;而不少退役士兵却只想要培训补助,对培训却不想参加,或敷衍了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军旅企业自发开展的退伍军人就业培训却如火如荼。如中国君仁爱心工程协会开展的岗位强化培训、广州碧桂园集团所属国良培训学校开设的房地产行业就业培训等,均受到退伍军人的广泛好评与热烈欢迎。如果能够把当前这种政府主导的就业知识培训,转向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尤其是军旅企业牵头的岗位技能培训,做到定向招生、定岗培训、定编就业。这样,政府花出去的钱物有所值,既从繁琐的培训工作中解放出来,又缓解了退伍军人安置压力;军旅企业劳有所得,既得到了政府的培训补助,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实用型退伍人才;退伍军人学有所获,既学习了新技能,又实现了上岗就业梦想。

引导退伍军人创业

就业岗位永远是稀缺资源,失业问题长期存在也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所以单纯从就业的角度来解决退伍军人就业问题,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改善就业观念,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各级政府在摸索退伍安置办法时,也在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退役军官自主择业、退役士兵自谋职业。

但从现实情况看,退伍军人真正主动勇敢地选择自主创业的还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安置无望情况下的被动选择。毛泽东早就讲过,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学会战争。创业也是如此。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不能解决创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学校培训只能学到一些书本知识,很难提高创业实战本领;市场的残酷竞争,也让许多退伍军人望而却步。而发挥军旅企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则可以让退伍军人比较顺利地走上创业之路,军旅企业家都是从无数次失败中站起来而走到今天,他们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都值得退伍军人去汲取;军旅企业家都是将战场拼搏文化与市场竞争文化二者有机融合的优秀结合体,这种成功嫁接和成功样本最值得退伍军人去模仿参照。并且,军旅企业普遍具有扩张壮大的需求,而发展血脉相通的退伍战友去加盟、连锁,无疑是一条低风险、高回报的快速扩张之道。河南军臣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南京当兵的人酒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都在沿着这条道路摸索前进。这些军旅企业的发展需求,恰恰给许多退伍军人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作者系后勤指挥学院政工系教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