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军旅企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军旅企业
 

2011年7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一个转业军官,到“民间文化大使”,再到“文化蚁工”,石晓良正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梦想,而这梦想已让无数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人们重新找回了自信。

“堂主”是个退役军官石晓良创办“八面来风堂”,成就名震江南的文化艺术沙龙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刘培培/文

“堂主”是个退役军官石晓良创办“八面来风堂”,成就名震江南的文化艺术沙龙

“进百所学校,送万册图书”活动现场

石晓良作品《三智·儒释道》套壶

在美丽的江南陶都宜兴,有个民间文化艺术沙龙———八面来风堂,主人叫石晓良。他从戎20余载,2001年退役转业,选择自主创业,2004年创办了今天享誉全国、名震江南的文化艺术沙龙———八面来风堂。他长期从事文人书画研究,喜收藏,广交友。并涉足紫砂,亲自设计、手制作品,追求文化紫砂的独特韵味。关于石晓良,关于八面来风堂,社会各界名流有过诸多评价。八面来风堂何以在江南文化艺术界名声鹊起?石晓良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卖掉老房圆梦想

石晓良当过兵,打过仗,立过功。10年前,团级干部转业的石晓良原本可以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他却偏偏立志自主创业。“我的家乡宜兴是中国陶都、书画之乡,我又非常喜欢收藏名人书画、奇珍异宝,正是这一机缘的切合,才决定创办八面来风堂文化艺术沙龙。”这是他退役自主择业时的初衷。

为了选择一个创业小天地,石晓良骑摩托在宜兴城里转了三、四十圈,最终选中位于市中心一幢写字大楼的第三层。他当时全部积蓄只有20多万元,而当时拿下这个房子、装修好足足要300多万元。他一咬牙卖掉老房,银行按揭185万元,再向亲戚朋友筹借,一举拿下这块“文化阵地”,踏上了文化产业的征程。

十年创业,石晓良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为主题,进行文化艺术推广、经营,道路越走越宽广。他主持的八面来风堂与全国十多家主流媒体协作,开辟文化艺术专版专栏,共同探讨和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他创办了“紫砂书画网”,和上海《侨报》开辟“宜兴陶都紫砂名家巡礼”专栏,和《现代家庭报》开辟“宜兴当代十佳女紫砂人风采”专栏,和《都市文化报》开辟“宜兴最具潜力十家文化紫砂人”专栏等等;他编著了《宜兴陶与文人画》系列丛书;举债收藏了当代中国文人画,特别是新文人画代表人物朱新建的作品。他先后对朱新建访谈五十多次,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近30万字的《大丰谈艺》,成为2007年度美术类畅销书刊之一;他还向全国艺术爱好者赠阅书刊价值逾百万元。

他主持的八面来风堂架起文人书画与紫砂联姻的鹊桥,先后为300多位陶艺家、书画家宣传策划、组织全国性展览、展销活动百余次,接待国内外参观者近二十万人次。这一系列活动,使八面来风堂自身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同时受到众多文化名流的广泛关注,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陶艺设计家张守智多次到八面来风堂考察,他说:“一个纯粹的民间文化艺术沙龙如此迅速地崭露头角,是一个文化奇迹!”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著名篆刻家韩天衡说:“没想到八面来风堂是一个军转干部开办的,如此规模和气度,堪称‘江南文化艺术沙龙第一家’。”

经过十年创业奋斗,石晓良成了远近闻名的“民间文化大使”。

问道“三教”泰斗

石晓良在本土文化上的辛勤耕耘,为八面来风堂打下了坚实的生存和发展基础。但是文化无边界,他把触角又伸向了新的领域,这就是为本土文化与异地文化架“鹊桥”。

从2008年起,石晓良致力于“壶茶同誉”文化交流,先后十多次走进武夷山。他与福建南平新闻媒体合作开发了“大武夷文化壶”,邀请宜兴紫砂界28位陶艺家以闽北十县市的人文历史、地物风貌等为题材创作了27把紫砂壶,并由闽北当地著名书画家书画刻饰。“大武夷文化壶”品牌,成为联结宜兴紫砂壶茶具产业与武夷山山水茶旅游产业的红线,当年荣获全国“诸葛亮”策划大奖。从此,他一发不可收,与南平市、武夷山市的党政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连续组织一百余名宜兴陶艺家在武夷山参加了三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和“武夷山国际山水茶旅游节”等。他还引来武夷山“大红袍”茶叶专家学者和茶企业家来宜兴举行“壶茶同誉”系列文化论坛,成了人们公认的两地民间文化交流的“大使”。

在武夷山,石晓良还完成了一桩与中国“三教”结缘的心愿,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开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2009年秋天举行的“中国武夷山国际山水茶旅游·体育节”上,石晓良心诚则灵,与中国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教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这“三教”泰斗在玉女峰下品茗论茶,探究“和谐文化”的真意。回到家乡陶都,他灵感突发,以儒释道三教文化为基础,设计创作了《三智·合和天下》系列紫砂壶,用宜兴本土文化来传播传统文化。今年3月1日,此文化系列壶首次在福建邵武亮相,就引起了轰动。随后,他南下龙虎山叩仙问道,北上首都北大,与多位国学大师探讨《三智·合和天下》系列紫砂壶结合传统文化精髓的创制与传播。石晓良是在借紫砂艺术来弘扬传统文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民间文化大使”的义务和责任。

十进武夷山,壶茶同升华,但并没有完全了却石晓良的心愿,因为他还有下一个目标:促进宜兴与武夷山缔结文化旅游姊妹城市!

做一名文化“蚁工”

文化“蚁工”,是石晓良创造的新名词。当一名文化“蚁工”是他的人生新追求。

何为文化“蚁工”?石晓良的解释是:“就是像蚂蚁搬家一样,把文化从东搬到西,从西搬到东;拾遗补缺,各尽其用。”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方式。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即在学校偌大的演讲厅,上百名年轻的大学生凝神静气,听石晓良激情洋溢讲述着自己的创业经历、文化追求以及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忠言。一课讲完,掌声雷动,学生当场提问,他当即作答。他将讲课费当即捐出,资助贫困学生,并将精心挑选的一百本书籍送给学校图书馆。校领导亲自将“客座教授”的聘书颁发给他……

这就是文化“蚁工”,如此的活动,石晓良计划做一百次!他自己的“十二五”规划是:“进百所学校,送万册图书”。

闻说石晓良要当文化“蚁工”了,许多学校都来邀请他讲课,许多文化名人都将自己出版与收藏的书籍送去给他。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寄来几百本《道德经》;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画师吴冠南先生被石晓良的精神感动了,他与夫人一道,选出千余本图书,帮石晓良装上车,鼓励道:“你一定会送得比我们更远!”目前他已经到安徽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福建武夷学院、溧阳老年大学、宜兴爱德学校等多所学校当过“蚁工”。做“蚁工”很累,很琐碎,没有收入,只有付出,但是他觉得一步一个脚印很踏实,很有成就感。他面带自豪的喜气说:“我自主创业十年,先后用坏三只挎包,每只挎包是65元钱买来的,但三只挎包里送出去的图书价值已经超过30万元了。”

从一个转业军官,到“民间文化大使”,再到“文化蚁工”,石晓良正一步步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梦想,而这梦想已让无数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人们重新找回了自信。随着八面来风堂的文化产业品牌日渐凸显,相信他的“文化蚁工”队伍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壮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