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7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物价下调不容易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平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文

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平物价下调不容易

张平

国家统计局7月13日发布的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物价方面,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其中6月CPI达6.4%;上半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0%。

“物价统计数据应该更多的反映商品的实际品质。”在7月22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表示,“中国加息政策多是顺周期,跟随物价上涨慢慢调,物价下来后还在加,起不到反周期的作用。”

判断中国经济“硬着陆”为时过早,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企业报》: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您对这个数据总的评价是怎样的?

张平:经济增长和物价是经济学中宏观政策的核心问题,中国长年以来是有一对匹配关系的。通常认为,经济增长在7%—10%之间、物价上涨在0%—5%之间是比较安全的。依据这个尺度,现在经济增长回到了安全区间,但物价明显超出了安全边界。这样来看,把物价调控作为主要任务是正确的,因为这组数据里只有物价是不正常的。

中国历年的经济增长通常都是经济过热在前,滞后一年拉动物价,因此,调控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调控物价,把经济过热的增长进行适当的调控,才能把物价调下来,解决物价高的问题。可以说,过去30年中国经济都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我们可以举出所有高物价年份的数据,前一年都是经济高增长。2008年物价上涨曾经一度高达8.7%,是因为2007年经济增长高达14.2%。

实际上,从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潜能还很大,还在一个高增长的惯性下运转着。

《中国企业报》:上半年数据出来后,不少研究机构表示,在上半年持续的宏观调控之下,中国经济依然有着不俗的增长,这显示出中国经济的强劲惯性,预言中国经济会“硬着陆”的基调属误判。在您看来,未来两年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吗?

张平:这是一个重要的,也是很多经济学家包括公众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政策研究也在探讨类似的问题。

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在2013年硬着陆,现在判断为时尚早。确切的时间很难说,但中国是不是有潜在的硬着陆风险,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当前热论的“中等收入陷阱”里面说了几件事:第一,原来赶超时候的战略到进入中高收入时,是不能重复实施的,因为赶超时候的战略是“大规模”,即人们常说的不断扩大产能;第二,低成本竞争;第三,政府资源动用机制。

在2011年中国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以后,这3个战略虽然还有发挥余地,但不断使用容易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

不少研究者已经发出警告,过度的产能扩大必然导致产能过剩,在未来几年会遇到过剩危机。所以说,在赶超战略下,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始终存在。

“中等收入陷阱”还说,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全球化步伐加快,易受外部冲击,现在我们的资本项目下还未放开,而国家“十二五”规划已建议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经受住外部冲击,抗风险能力怎样,有待研究。

CPI明年一季度很可能重上5%,监测应加强反映商品实际品质

《中国企业报》: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6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备受关注,达到超预期的6.4%,创3年来新高。上半年CPI同比上涨也达到5.4%。您对这个数字作何评价?

张平:我的感觉是,CPI绝不是简简单单一年的问题。按现在的环比测算,今年第四季度通货膨胀,因为统计原因,有可能压到5%以下,但也可能因为同样的统计原因,明年的第一季度物价很可能重上5%。物价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调控下来的。

目前成本增高因素,尤其是农产品和房地产两项因素已经占到整个CPI的50%,根据我们的测算,由于成本因素仅这两项就能每年推高2.4%的物价,这使中国的物价随时处于比较大的压力,加上翘尾和累积因素,物价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企业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不应对CPI的反应过度。中国使用的是未经季节性因素调整的同比通胀数据,这种做法存在问题。而高盛的经济学家们根据其自建模型估算,6月份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折合成年率的CPI环比升幅应为6.0%。您认为目前的CPI数据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吗?

张平:我印象中,周小川曾经提过“容忍”的概念,他的主要意思是说,中国大量的资源价格是扭曲的,如果你完全不给物价一个容忍和调整的空间,就会严重拖后价格改革。

比如说,现在我们总是在提节能减排,但我们的水、电等定价还偏低,这鼓励了很多浪费。这些公共资源如果再一涨价,更会导致整个社会成本,不仅是居民而且是企业成本的上升,相应地会导致新一轮的价格压力。

本来应在低物价时谈价格改革,但一拖再拖,怎么样选择恰当的时机来改,成了大问题。在目前CPI高企的局面下来谈价格改革,对居民压力确实很大。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压力感受已经特别强烈,尤其是低收入阶层。(下转第七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