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消费电子
 

2011年7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厨电新战火海尔以全球趋势改写中国格局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康源/文

高端厨电新战火海尔以全球趋势改写中国格局

“人少、钱多、速来!”

近年来,“利润丰厚、品牌数量少”的高端厨电市场吸引了华帝、美的、德意、欧派等一大批企业的积极转身参与,冲击由海尔、老板、方太等少数企业组建的品牌格局。《中国企业报》记者还了解到,今年以来,不少企业正“蠢蠢欲动”窥视高端厨电市场。

不过,作为国内高端整体厨房市场的开拓者,海尔相关负责人指出,“尽管国内高端厨电市场的主动权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不过,与其它家电行业相比,海尔等行业主导者已经在品牌、技术、服务、艺术等多个环节上实现了系统性布局,实现了从一步领先向步步领跑的积累,后来者的超越难度大大增加。”

日前,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上,海尔集团高端品牌卡萨帝展出全球首个荣获IF大奖(被誉为全球工业设计领域的奥斯卡奖)白色水晶系列成套家电,将烤箱、油烟机、燃气灶、消毒柜、洗碗机等厨电产品实现了一体化设计下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深度融合,提前开启了2012年中国高端厨电市场的“科技化、艺术化、智能化”发展浪潮,再度推高了国内高端厨电的进入门槛。

高端厨电的拐点

高端市场的门槛到底在哪里?如何实现从中低端向高端的升级转型?对于多年来习惯了通过“规模化低成本制造+全国性低价营销”的国内企业而言,是一次全新的革命。

近年来,一直寻求在高端市场上有所突破的众多厨电企业,有的开始了市场售价的高价化探索,有的则是通过产品技术的持续创新,还有的企业则是进行品牌新内涵的打造。《中国企业报》记者则注意到,近年来海尔、老板领跑下的国内高端厨电品牌格局仍未出现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整体厨电一体化市场上,作为开拓者的海尔在近10年的市场竞争中努力满足用户。

对此,市场观察人士指出,“中国高端厨电市场的品牌格局在短期已难以被打破,关键在于海尔等企业多年来在市场上形成了深厚的品牌积累。并从品牌内涵、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市场定位等多个层面构成系统的竞争力。”

海尔厨电负责人则指出,厨电的高端化不是高价,更不是单一的工业设计创新和产品功能创新,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创新体系,并在品牌内涵塑造上以“技术创新”手段为消费者带去增值和收益,实现技术创新、工业设计、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

多年来,海尔在推动高端厨电市场的发展时,一直坚持“一体化、艺术化、智能化”的复合式趋势,坚持以全球化趋势撬动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与转型。据悉,在国内传统的“烟机、灶具、消毒柜”厨房三件套基础上,海尔则根据消费升级的方面,增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烤箱和洗碗机等配套性产品,将中国人的传统烹饪习惯与现代化的技术创新融合后,开启了国内高端厨电消费市场发展的新拐点。

领军企业的力量

已拥有20多年发展史的中国厨电市场,当年国内企业正是凭借对于国人烹饪文化的熟悉和了解,才成功让外资企业成为市场的“追随者”,掌握了对于产业发展方向的定义权。《中国企业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快速提升,对于厨房的功能定位和需求也悄然生变,从直接购买烟机、灶具等单一产品,向厨房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转型。

这对于国内众多的厨电企业定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从传统的厨电产品制造商,向厨房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即从制造商向服务商的再定位。作为全球白色家电的领导者,海尔一直在推动从制造向服务的转型,通过“人单合一下的即供即需零库存管理”、面向市场构建“倒金字塔”管理架构,让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市场人员成为金字塔的中心,最终快速实现从消费需求向产品创新、生产制造的逆向过程,充分满足每个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同样,在推动厨电一体化趋势下,海尔则构建了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发展新模式,借助智能技术与艺术设计的融合式创新手段,除了满足高端消费者对成套家电的服务需求,还通过转型服务开创了一系列新需求。

据悉,海尔在燃气灶中增加了一种名为“智能控温”模块设计,可通过监测油温,自动调节燃气灶火力大小,使烹饪时的油温始终处于一个健康合理的温度范围内。同时,又在油烟机中增加了一种名为“风火联动”技术,在开启燃气灶后,可以智能感应让风量随燃气灶火焰大小自动调节,油烟即生即净。为了解决中国人对于洗碗机的认知误差,海尔在洗碗机上实现了24小时倒计时预约洗涤,根据餐具数量和类别选择单独上、下层洗涤。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来自市场,却又高于市场的需求和功能”的开发,不仅成功推动了海尔在高端厨电市场上的领跑,还推动了中国高端厨电市场从面向产品制造的供应链竞争到面向服务需求的生态链转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