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调控”煤化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刘成昆/文
“紧急调控”煤化工
我国高端煤化工实现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CNS供图
能源即资源,资源即财富。新一轮的煤化工博弈又起。 《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在各大煤炭企业抢先上马煤化工项目、地方政府纷纷加大煤化工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等部门也在加紧制定《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在建的新型煤化工项目约有30个,总投资达800多亿元,其中甲醇新增产能850万吨、二甲醚新增90万吨、烯烃新增100万吨、煤制油新增124万吨。一些新增的煤化工项目动辄投资上百亿元。 这一即将出台的规范文件,被市场视为是煤化工行业的“十二五”总体规划。这个规范文件更多的是针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规划、扶持,并不如其他产业一样的要求控制和限制。但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虽然这个规划的着眼点是对煤化工发展的扶持和规范,但根据目前中国能源状况,大规模全面发展煤化工的可能性不大,这个规划文件更多的是对将来新上马的煤化工产业在规模、技术水平上提出明确要求和投资限制,甚至原来下放的一些审批权限也将收归国家相关部委,总体上还是达到了一个规范和治理的目标。
企业的圈煤动机 除煤制油、煤制二甲醚和单纯的煤制甲醇外,煤化工产业已经扩展到了煤制天然气、烯烃产业等多个产业链条中,被认为是前景广阔、投资价值较大的新能源机会。在如今的煤化工大潮中,也有不少企业名为“煤化工”实为圈煤圈地圈资源,而地方政府盲目上马煤化工产能的现象,也对我国煤化工产业长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我国缺油少气的现状,大力发展煤化工是保证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因此,煤化工一直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对企业而言,也意味着巨大的商机。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要求,“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新上示范项目要与淘汰传统落后的煤化工产能相结合,尽可能不增加新的煤炭消费量。” 我国煤化工实行上大压小的策略,新上马煤炭项目之后,还要压缩原有项目。 因此某些企业在某地区失去先机,将可能没有机会在此发展同类大项煤化工项目,所以,各大企业在“国家煤化工规划”正式出台之前大力争取上马新项目。 煤电信息网分析师赵玉伟认为,煤炭企业大量进入煤化工领域,除了抢得先机的因素之外,也不排除抢占煤炭资源的可能,企业要想获得煤炭资源,必须上马新项目,煤化工正符合地方政府的需要。 而企业拿到煤炭资源之后就可以立即开采,至于煤化工项目什么时候开建以及建成之后什么时候投产,都由企业自己控制。对企业而言,煤炭资源才是扼制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他们上马煤化工项目真正的目的。 而在此前,国家对煤化工一直采取制约发展的措施,2009年,针对一些地区出现的不顾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盲目规划、违规建设、无序发展煤化工问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抑制煤化工产业的盲目发展。
国家禁止上马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20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目。
但煤炭企业非常有“智慧”,将项目分解开来分批上马,单个项目达不到原来的要求,自然就不需要国家层面的审批,加之地方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优势,并不考虑国家的战略布局,大力上马煤化工项目,面对国家相关部委的“围追堵截”,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突围。
向煤炭富集地倾斜
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经制定过一个《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版本,当时的规划,明确将煤化工项目的开展限制在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煤炭资源集中的7个省区,并计划自2011年起开始在全国建设八大煤化工产业基地。
当时征求意见稿中还显示,中国计划在全国构建七大煤化工产业区,分别是黄河中下游、蒙东、黑东、苏鲁豫皖、中原、云贵和新疆。按规划,黄河中下游、新疆、蒙东将形成大规模甲醇、二甲醚、煤制油生产基地。到2020年,那里将形成煤制油年产1100万吨、二甲醚700万吨,即中国最大替代化石燃料生产基地。新疆规划年产1000万吨煤制油及500万吨甲醇。
其他煤化工地区也分别做出规划,引起了其他地方的不满,最后并没有推行。
但目前发改委的政策思路仍然是先在煤炭富集地发展。发改委的理由是一些煤炭净调入地区在现有火电厂供煤已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在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煤化工盲目建设和过度发展不仅加剧了煤炭供需矛盾,也直接影响到全国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全国在建和已批待建煤化工项目新增用煤已超过亿吨,各地规划拟建项目新增用煤总量还有几亿吨。
正在编制中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和《煤化工产业政策》,取向为煤炭净调入地区要严格控制煤化工产业,煤炭净调出地区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做好总量控制。
但据赵玉伟介绍,我国煤炭资源都集中在经济相对较为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政府为了增加地方税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都希望煤炭能够在本地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将税收落在当地。
煤炭大省山西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确定将投资8000亿元,重点打造一批100万吨级的现代煤化工项目以及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而山西在上一个五年里投资煤化工规模也不过870亿元,两者相差10倍。
据《新疆日报》报道,目前参与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企业已达104家,煤化工项目66个,计划总投资8773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8个,今年计划开工的项目28个。
我国煤炭富集的东北、内蒙古等地煤化工规划规模都远远超过以往,煤化工发展迅速,但在大幅度发展煤化工时,有一些地方本身的煤炭资源并不够用。以山东为例,山东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山东所需的煤一半左右要从外地调入。并且山东的煤炭价格高于其他地区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煤化工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煤化工产业化瓶颈
我国高端煤化工实现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家发改委对煤化工的规划是只进行部分示范项目,允许部分企业先试先做,等部分企业成功之后,其他地区与企业再上马。目前煤制油国家批准3家示范企业,煤制气企业有4家示范企业。
技术上不成熟,资金耗用量大,并且水资源与煤炭资源配置错位是制约煤化工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地方政府与企业盲目上马煤化工项目,已经扰乱了正常的秩序,削弱了政治和法律的权威性,盲目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最后带来经济损失。企业以发展煤化工为名,行圈占煤炭资源之实,项目盲目布局,造成大量重复建设。
赵玉伟认为,在我国发展煤化工方面,国外企业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掌握煤化工技术的企业很少,人才更稀缺。技术与人才都不可能短时间实现突破,我们运用的设备是国外的设备,而国外设备及技术究竟如何,也有待验证。目前,只有南非实现了煤化工商业化、产业化发展。
我国利用国外也不成熟的技术,利用自己的资源来发展煤化工,实际上是为国外企业提供实验场所。而这个代价可能是对煤炭资源的高浪费率与牺牲环境。但带来的收益如何却需要长时间观察。
据发改委透露,我国大部分低端产业过剩,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开发滞后,目前全国甲醇装置开工率只有50%左右,二甲醚装置也大量闲置,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破产倒闭。
单一的煤化工很难实现赢利,大多数煤化工项目都是煤矿企业兴建,利用大规模长链条实现赢利。如果只是低端产品无法实现赢利。
据北京中讯博纳煤化工咨询有限公司(中讯煤化工信息网)资深分析师崔军介绍,高端煤化工如煤制油仅少数几家示范单位有所突破,如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今年一季度生产成品油21.6万吨,项目已实现赢利。截至2011年5月中旬,伊泰集团16万吨/年间接液化煤制油项目生产各类油品17.8万吨,潞安年产21万吨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高硫煤清洁利用年产540万吨合成油品及化学品的多联产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项目立项。其他企业未听说有实质性进展。
目前煤制油投资成本之高,许多企业无法企及,每吨油的产能需要投资1亿元,如此高昂的成本使许多企业无力上马大规模产能,而目前多家企业实验的20万吨左右的产能对于产业化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而煤制天然气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管道输送,管道大多掌握在中石油手中,曾有煤制天然气企业与中石油就管输问题做过谈判,但没有成功。无法运输与销售成了制约煤制天然气发展的最现实障碍。
面对上马煤化工项目的热情,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更需要全局性布局。我国煤炭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也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60%左右。科学合理开发、高效加工转化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煤炭资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