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维权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维权
 

2011年7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海油陆采”之路记滩海开发公司总工程师李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苏民/文

探索“海油陆采”之路记滩海开发公司总工程师李健

李健总工(前排右)陪同集团公司领导检查工作

李健,1982年8月毕业于长庆石油学校,1998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地质勘查专业,曾在长庆油田从事石油钻井工作,后响应国家号召调动到大港油田从事地质录井、钻井、测井、试油及海工技术研究、工程建设等工作,先后担任地质技术员、助理地质工程师、地质师、高级工程师,在大港勘探公司任项目副经理,滩海勘探开发公司任勘探项目部主任、经理助理等职务,现任滩海开发公司总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工作中善于分析、思考问题,他负责的科研成果共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局级特等奖二项,局级一等奖八项,最佳合建奖一项,局级二等奖六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四项;获中国石油学会一等奖三项,优秀奖二项;在省部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李健自担任大港油田滩海开发公司总工程师以来,特别是在海工路岛建设中,活用现有的理论和成果,大胆创新,带领团队进行了多项海工技术的攻关研究,解决了建设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特别是针对大港滩海水浅坡缓潮差大、海底淤泥厚承载力低、风暴潮频繁、冬季冰情重等恶劣的海况环境,开展调研、学习、研究改进和实践,将“对拉板桩”结构首先在庄海2×1进海路及海上人工井场进行先导性技术试验,获得了成功,由此解决了始终被视为“禁区”、严重制约大港滩海勘探开发的瓶颈问题,探索出一条成功的“海油陆采”新路。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研究、改进完善,埕海一区进海路及人工岛工程设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其结构形式属国内首创。同时针对人工岛井位多、面积小问题,经过国内外广泛调研,开展了丛式井钻井配套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井口槽液压双向移动轨道技术,实现了钻机快速移动井口,满足了同时钻井、同时油气生产、同时修井要求,通过产能建设,实现了中石油第一个海上油气田的高效开发,适用于滩海的海工和钻井配套技术已经广泛推广应用于相邻油田的海上油气田开发。通过研究、实践和完善,作为第一起草人编写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滩海对拉板桩及袋装砂道路结构设计规定》,已经颁布实施。“埕海一区海工及地面建设项目”先后荣获大港油田公司2010年度优质工程奖、2011年中国石油优质工程金奖。埕海二区海工建设进一步优化,研发和采用了多项先进的海工技术,其中消防集水井、透流箱涵、筒基栈桥、管线直立上岸等结构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是透流箱涵和筒基栈桥结构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效果显著,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为建设绿色油田、和谐油田,蓝色海洋奠定了基础。正是由于海工技术的突破,才使得海上油田实现了规模高效开发。在地面工程建设中,针对人工岛井口集中、实用面积小特点,集成应用多项新工艺、新技术,采取“标准化设计、立体化布局、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安装、统一化标识、自动化控制”,实现了人工岛油气生产、集输的安全平稳和有效运行。在工程技术研究攻关和工程建设中,真正做到学在前、用在前,成为了大港油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良好模范。大港油田海工建设和地面配套建设始终走在中石油的前列,为大港滩海区的整体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注重人本管理,培养出了一支执行力强、精诚团结的员工队伍;他注重企地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力促进了油区地方经济建设,使大港滩海油田的海工、地面项目建设工作驶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历史时期。

李健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团队建设经验,培养了一批以谢燕春、耿永华等技术专家为代表的高水平、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打造了一支技术突出、精干高效的建设队伍,为大港滩海油气田开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基础和组织保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