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特别报道
 

2011年7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新国企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发展战略学专家李成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敏/文

打造新国企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发展战略学专家李成勋

李成勋

新国企是由国有资本控股的、合乎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充满生命力的新型企业。这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发展战略学专家李成勋在为新国企下的定义。

7月12日,李成勋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其原始资本主要是在市场上自筹的,产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多元的,运营以环境和市场为转移,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扩张。”

改造老国企:导入现代企业制度

《中国企业报》:说到新国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旧国企或者不那么新的国企,旧国企或者说老国企是什么样的呢?

李成勋:研究新国企就需要从老国企说起。老国企就是传统国有企业,也称作全民所有制企业或国有企业。它曾经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一半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都来源于国有企业。

老国企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条渠道。一是解放区的公营企业;二是没收的官僚资本企业;三是改造过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四是新建的国有企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新建了大量的规模大、技术新、人才多的国有企业,其中以“一五”时期动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主干。

《中国企业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多数传统国有企业显示出了不适应的状态,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弊端。具体来说,其弊端表现在哪里?

李成勋:不可否认传统国企在体制、管理和文化方面存在着种种弊端。

弊端之一是政府直接经营企业导致政企不分。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制订财经政策、规划发展战略、安排财政收支、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发展、外资引进创造良好的环境等,而不是直接经营企业。政府直接经营企业必然导致政企不分,企业行为紊乱,官僚主义滋生,甚至出现腐败,造成企业亏损。

弊端之二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必然导致企业不能自主经营。企业是市场主体、公司法人,但在政府直接经营企业再加上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必然难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致使企业成为政府的附属物和算盘珠。企业一旦失去了自主权,就不可能有多少活力和动力。

弊端之三是外行管企业。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企业的领导人由政府委派,昨日的县长,今天就可能成为厂长;甚至昨日的团长,今天就变成了经理。不排斥外行经过长期磨炼可以成为内行,但直接让党政干部搞经营,不能不说是用人不当。

弊端之四是“等、靠、要”的企业文化必然使企业缺乏动力。老国企资金由国家拨、人员由国家调、原材料和燃料由国家供、产品由国家收、价格由国家定、利润向国家交、亏损由国家补,以致企业积淀着一种浓厚的“等、靠、要”的文化氛围。老国企的发展项目和任务“等”政府给,经营中的困难“靠”政府解决,资金和资源向政府“要”,谁也不愿主动经营,谁也不能主动经营,谁也不想负起责任,谁也不敢承担风险,总之,谁也难以有所作为。

《中国企业报》: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老国企也经历了漫长的改革。那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李成勋:我国老国企的改革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漫长过程:

扩权让利试点阶段(1979—1980年)。这是向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挑战。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讲,就是企业向国家争取自主经营权和扩大分配权的初步改革。

推行以“利润包干”为主的经济责任制阶段(1981—1982年)。这是企业企图把“扩权让利”的改革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一种尝试。利润包干以后,企业的分配权就更大了。

试行两步“利改税”阶段(1983—1986年)。这是企图进一步解决国家、部门和企业之间分配关系的一种不成功试验。

实行经营承包责任阶段(1987—1991年)。这一阶段由于实行承包制,使企业有了较大的经营自主权,从而开始把企业搞活;也由于企业在承包中缺乏自我约束机制,而使经营行为越轨,特别是由于承包期有限而使企业出现“短期行为”,致使企业亏损日益严重。在这一阶段,同时进行了股份制试点和小企业包、租、卖试点。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1992—1993年)。企业经营机制是由企业体制决定的。所以,离开企业制度创新这个前提来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这本身就预示着这种改革难以奏效。

现代企业制度推行阶段(1994年至今)。这是国企改革的攻坚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涉及各方面经济、政治利益的调整,所以很难一步到位,也难免有些地方在改革中搞形式,有名无实。但是,对传统国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这是把它激活的惟一选择。

打造新国企:树立市场风险意识

《中国企业报》:在公众心目中,新国企依然是个比较新的概念,应该怎么样理解新国企?

李成勋:一般来说,新国企是由国有资本控股的、合乎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的、充满生命力的新型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不断强化,一大批新国企开始出现,新国企现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新国企是在改革中诞生的,也就是说是在革除老国企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有两个渠道:一是在老国企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形成的;一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按市场经济要求新建的。

《中国企业报》:新国企主要有什么样的特征?

李成勋:新国企的产生背景、行业性质、组织结构、规模大小等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特征则是大体相同的,主要表现为:

第一,其原始资本主要是在市场上自筹的。老国企的兴建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家财政无偿拨款支持的,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国家给钱建立起来的;而新国企则是政府立项、政府委派企业领导人,而原始资本则需要从非财政渠道解决。财政上给的资金是无偿的,金融市场上以贷款方式自筹的资金不仅要偿还,而且还要付息。所以,新国企从组建之日起就面临着风险。(下转第五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