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企改革鼓与呼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文
为国企改革鼓与呼
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举全报社之力,推出“强国动力———国企改革发展系列报道”,到今天,这场战役性报道告一段落。
从6月14日以来,我们连续以10期报纸54个版面,分为“方向篇”、“主导篇”、“优势篇”、“创新篇”、“国际篇”、“人本篇”、“共赢篇”、“融合篇”、“舆论篇”和“道路篇”共10个篇章,总计30多万字,向读者讲述国企改革的故事。期间得到国资委及央企的支持,也得到黄范章、金碚、张宇、刘纪鹏、李保民等国企研究者的倾力相助。他们的参与,把我们往企业“思想库”、“智囊团”的方向推进一步。
在短时间内,全面聚焦国有企业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集中力量做这种研究式的报道,在中国新闻界可能是不多的。我们的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国企真实的历史与现状,让更多人看到国企的未来,让人们对国企多一些理解与宽容。“面向企业,为企业服务”是《中国企业报》的办报宗旨;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呐喊鼓劲,是我们的责任;为关注中国企业发展的读者公正报道,还原真相,解疑释惑,改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舆论环境,更是我们的生存价值所在。
当然,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凭空所为,而是现实的推动,历史的召唤。改革,总伴随着争议、隔阂乃至对抗。近些年媒体上公开质疑国企的声音,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国进民退论”、“行业垄断论”、“与民争利论”,这些议论在网上和媒体中显而易见,在一段时间内常常出现“一边倒”的情势。这些观点客观上呼应了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群众的不满情绪,得到相当部分社会公众的舆论支持。“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们,现在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这段感慨,反映了很多国企人的困惑。
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选择是否正确?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种种矛盾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这一系列重大问题关系到怎样评价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如何确定国有企业改革的走向。对此我们不能沉默,也不应该回避。从我们第一天提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难题”时,我们便走进舆论的漩涡中心。一个多月来我们没有放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道路”的坚守,我们徜徉在各种信息、案例和数字的海洋里,沉浸在对国企发展规律的探寻中。
并不讳言,国企在自身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我们没有回避,也不乏批评。然而,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是从改革中来,也应当用改革的方法来解决。任意放大问题严重性乃至妖魔化国企真实面目,是不可取的。“央企的过去是怎么样、现在是怎么样、未来将怎样”,“央企为了谁”,“现在的央企不是过去那个老央企了”这一系列问题,始终让我们忧戚于心。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弥补读者的信息不对称性,还事物于本来面目,改变当前舆论对国企强烈的偏见与误解,为国企发展创造更好的舆论环境。
回望国企漫漫求索之路,宏大的历史画卷,铿锵的改革步伐,使我们心潮澎湃,气有浩然。国企,从改革的前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是大有希望的,但同时也是非常需要社会理解的。我们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思想引领、问题推动、解疑释惑、有理有据”,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国企的故事。有些属于我们的独自解释,未必精当,也未必准确。正确与否,深浅如何,只有让历史去检验。
这组报道促使理论界、企业界与社会公众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产生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观点,也催促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有了新的探索,积累新的沉淀。譬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思想体系便是在这种探索中形成的认识。也许这些认识还显得粗疏,还只是开始。
国企能够做大做强,这是改革带来的结果;国企存在的问题,也为改革带来了任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路漫漫其修远兮”,国企改革未有穷期。我们的努力是初步的,我们做得很不够。历时一个多月的操劳,且是流火的七月,感谢读者在酷热时节阅读我们的文章。
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对国企改革有更多的期待。
我们与国企一同前行。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国企改革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