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7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央企业应在转型中有所作为专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万斯琴徐旭红/文

中央企业应在转型中有所作为专访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国内外形势出现了不少新变化和新特点。我国企业尤其是央企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央企应该如何转型升级?

对此,《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李保民认为,当前环境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通胀、增长和转型三者的关系问题,这三大问题互相纠结,似乎很难兼顾。可以说,靠原有的体制机制和产业结构很难实现三者兼顾,而国资企业的制度改革和转型升级,将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

《中国企业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重大调整,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至今,国资企业面临着哪些新的因素和挑战?

李保民:从当前环境分析来看,国资企业面临着推动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使命。首先是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新兴市场国家迎来赶超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困境,经济低迷,复苏缓慢。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较强,恢复速度比较快,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差距有所缩小。

第二,我们研究发现,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全球进入密集创新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在寻找并占领新一轮高速度、长周期增长的“经济产业”方面,许多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能是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

第三是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大型跨国公司加快调整全球战略和产业布局。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加快剥离淘汰低效资产,优化组织架构,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抢占更大市场份额,争夺未来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摩擦更加频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调整,既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国资企业首当其冲,应当也必须挑起产业升级的重任。

《中国企业报》:近些年来国资企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但要看到,和整个中国经济一样,国资企业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问题。例如,布局和结构矛盾依旧突出,企业的发展还主要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等外延性扩张模式,增长方式还属于粗放型。您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李保民:由于特殊的历史问题,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解决,导致了当前国资企业的现状,通过对比发现,国资企业突出存在着效益还不够好的问题,许多国资企业“大而不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等重要指标上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部分企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主业不够突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许多产品还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国资企业还有很多仍然分布在传统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低,很多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大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不少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

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制约国资企业的科学发展。国资企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者和排头兵,我们必须在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率先着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下转第三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