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7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企舆论之惑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江丞华本报记者万斯琴/文

央企舆论之惑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邵宁向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答疑解惑

CNS供图

从“共和国的长子”到“口诛笔伐的对象”,央企始终恪守“沉默是金”为信念,随着舆论玩转形象“过山车”。

坎坷悠长的身世,成员众多的家族,复杂庞大的体制,使央企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碎片化”;雾里看花的朦胧,盲人摸象的片面,使公众心目中的央企逐渐“妖魔化”。

面对全民声讨之势,央企能否再做“沉默的羔羊”?

误伤之“国进民退”论

受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后,大家都很关心“国进民退”的话题。其实经济紧缩的时候,民营企业受到宏观调控的现象比国企明显,从而会出现退缩。但不能认为“国进民退”是一种正常现象。

———摘自商界2011年6月25日《厉以宁:国进民退中的企业出路》

自2009年,“国进民退”一词频频出现在各家媒体上。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就“国进民退”等热点问题表达了观点:国进民退并非一个好现象,应充分注意,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70%以上新的技术来自小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更是主体中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

与此同时,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也表达了他对“国退民进”现象的担忧。

然而,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却有着不同看法:近两年,中国确实存在“国进民退”的现象,但从工业、投资和国内贸易三方面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明显快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总体上看,统计数据并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说法。

数据显示,工业中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私营经济的单位数量、总产值、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和从业人数占全部企业规模的比重,由2005年的45.6%、19%、12.4%、14.3%和24.5%提高至2009年的58.9%、29.6%、18.5%、28%和33.7%。

事实上,国有企业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经济份额也在逐年下降,国资委也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参与到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调整之中。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国进民退”问题本身就不成立,中国大型企业在前进,央企也由于投资者和股民的参加,进一步多元化,进一步走向市场,央企收购一些中小企业来进一步扩大它的实力,有资本的融合,也有企业组织的融合,这是一个双向进步。

随着“国进民退”的舆论渲染逐步升级,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了探讨的行列。

记者了解到,国家现在投资的大多数是基础设施,这本来就属于公有部门做的事情,对民营经济并没有挤出效应,利用这段经济疲软期进行投资,等这些项目建好,经济恢复以后,民营经济环境和空间会更大,总体上,表面看好像是“国进民退”,实际上给民营经济未来更快速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

误伤之“垄断”说

垄断经营体制下,亏了老百姓当然不能容忍,赚得再多也体现不出多大能耐,然而,央企似乎对此并无自知之明,时常表现出“居功自傲”,焉能不令公众反感?

———摘自2011年6月17日荆楚网《范子军:央企形象花钱买不到要靠责任挣》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央企资产总额由10.5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年均增长18.2%;营业收入由6.79万亿元增加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9.7%;实现净利润由4642.7亿元增加到8489.8亿元,年均增长12.8%;上缴税金由5779.9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年均增长17.6%。

然而多数业内专家认为,绩效提高的原因并非源自企业效率的提高,而是来源于央企的垄断地位,这种情况不利于民营企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改革需要破除国有企业的垄断。

对此,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亲自解释,中央企业并不存在垄断,只有个别带有垄断色彩的企业,垄断问题非常容易讲,我们内部真正经营具有垄断色彩的,最典型是七家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和三个电信。

邵宁认为,中央企业不都是垄断企业,垄断企业是少数,竞争性的是大多数,而且竞争性企业这几年发展速度要更快。

此外,有业内专家表示,央企是否存在垄断,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内,一个是国际,央企的壮大是垄断还是行业集中度问题,需用全球化的视野来看。

专家指出,中国面对铁矿石的尴尬局面就可以印证这个说法。

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铁矿石6.18亿吨,同比2009年下降1.4%,但进口铁矿石平均价同比上涨60%,为此,中国钢铁行业多花了近300亿美元。然而,中国作为最大铁矿石买家,却掌握不了话语权,一方面,是中国钢铁企业不熟悉国际谈判模式,策略与形势判断能力不及三大矿商,但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钢铁行业存在无序产能扩张、行业集中度低等问题。

据了解,此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还波及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稀土、铜矿石等类似需进口产品的处境堪忧。(下转第六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