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调查
 

2011年7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产“山寨饮料”的小企业、小作坊利润比正规生产企业高出数倍,流通环节利润比销售正品饮料高出至少一半。而县级和乡村市场由于存在监管真空,消费者品牌和维权意识薄弱,成为“山寨饮料”大肆横行的主战场。

“山寨饮料”产业链调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见习记者陈青松/文

“山寨饮料”产业链调查

炎炎夏日,“山寨饮料”更加猖獗。

近日有饮料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报》爆料称,在河南、河北一带的一些小县城和村镇,有不少小工厂、小作坊为牟取暴利,模仿名牌产品,大造“山寨饮料”。对此,本报记者专门进行了走访调查。

当《中国企业报》记者以洽谈委托加工业务的名义联系上老赵时,他自称是“雪花乳业公司”的厂长,具备生产饮料并提供代加工服务的能力。

6月30日下午,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在约定地点碰面后,40多岁的老赵显得较为警惕,在反复盘问中看到记者对饮料行业和委托加工业务还算“专业”,才带路把记者领进了村。

在这个临近302省道的小村子里,记者拐了七八道弯,穿过一段茂密的杨树林,最后来到一个被高大围墙封闭起来的小院。

乍看上去,小院容易被误认为是个养殖场,但院门口却竖着“雪花乳业公司”的木牌。

小院里生产出“名牌饮料”

“‘山寨饮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正规手续的小厂在自己的产品上仿冒别人的商标,还有一种纯粹是一些没有任何合法手续的地下加工厂生产假冒产品。”

记者随同老赵走进院子,一眼便看到一名中年妇女正在洗衣服,盆里的水溢出来,流向杂草丛生的院子中央,旁边还趴着一条用大铁链锁着的大狼狗。不大的院子里,左侧是一排小民房,右侧是一栋生产厂房。走进这栋1000平方米不到的厂房,一股怪味扑鼻而来。车间里空空荡荡,没有一个生产工人。

一条乳制品生产线虽显简陋,各种标配还算齐全。空中苍蝇乱飞,地上污水四溢。愈往前走,气味愈难闻。走到车间尽头的罐装车间,臭味熏得人直捂鼻子。仔细一看,原来地上有一个大池子,里面积满了白白绿绿的脏水。

记者当即表示这样的生产环境达不到卫生条件,赵厂长马上解释说目前机器正在检修,工人们都放假了,正常生产起来肯定能满足要求。

紧邻罐装机的是一个约七八十平方米的仓库,记者看到一箱箱已装好箱的饮料堆得像小山似的,崭新的纸箱堆在略显灰旧的仓库里格外显眼。纸箱最上面还零散地摆放着十几瓶饮料。

乍一看,这些饮料都是市面上熟悉的知名品牌,有“营养快线”、“汇源果汁”等。但走上前仔细查看,结果发现“营养快线”其实是“营养直线”,“汇源果汁”其实是“汇原果汁”。

如果不逐字查看,很难辨别出来:从瓶型、外包装颜色以及字体来看,都与品牌饮料高度相仿。

记者装着没发现,假装问老赵:“赵老板,你们厂还给娃哈哈和汇源加工?”他有些尴尬,但很快便回答:“加工,每年旺季都有加工。不过加工得少,量不算大。”

而据知情人透露,这家工厂根本没有给这些大品牌做代加工,仓库里的仿冒产品,都是在一个池子里事先按照比例调配好,“直接用泵把饮料抽到罐装机里,然后根据需要灌进各种不同的饮料瓶。仿冒的外包装也是事先印制好的,罐装后直接套标即可。”

在老赵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从工商执照到税务登记等证照手续。当记者问及工厂平时都给哪些品牌做代加工时,老赵回答主要给当地一些乳制品、茶饮料厂代加工。记者又问“代加工”的产品主要销往哪些地方,他表示工厂只负责“代加工”,所有产品的销售都是由委托方负责。

其实这种作坊式的小加工厂,大品牌不可能与其合作。他们只能一面尽力对外招揽代加工业务,一面又进行着另一项重要任务──仿名牌产品制造“山寨饮料”。

随后,记者以还需详细考虑为由离开这家工厂。接下来,记者又到附近的一些县市调查了几家饮料生产厂家,情况与“雪花乳业公司”大同小异,还有一家纯粹就是无任何牌照的地下加工厂。

知情者告诉记者,“生产‘山寨饮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正规手续的小厂在自己的产品上仿冒别人的商标,还有一种纯粹是一些没有任何合法手续的地下加工厂生产假冒产品。”

实质上,这两种情况对消费者区别不大:没有质量保证,消费者权益保障更无从谈起。

大都流向农村市场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除饮料被模仿外,其他食品也难逃被仿冒的命运,方便面、饼干被仿最多。

在河南省的内黄县、汤阴县以及河北省的磁县等县级城市及周边一些村镇,记者走访了一些小超市和小商店,都发现了“山寨饮料”。在汽车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地段,一些“山寨饮料”公然摆在商店货架上销售,从奶制品到茶饮料都有涉及。

单从外包装上看,这些“山寨饮料”标识、字体、颜色跟正品差别很小,品牌名称一般只有一字之差。像“康帅傅”、“旺子”、“营养新干线”等等,不一而足,消费者不仔细看难辨真伪。

在一些农村,“山寨饮料”更为猖獗。在一个村镇,记者走访了一家在当地来说规模算比较大的超市。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饮料也是五花八门。(下转第六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