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特别报道
 

2011年7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驾马车与中国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三驾马车与中国模式

(上接第一版)

国有企业路向何方?俄罗斯当年全部私有化,导致列宁称之为“国家脊梁”的国有企业全部消亡。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曾告诫国人:“我们自己的老国有企业可能因为老体制生锈了,你可以给它除除锈,改革机制,卸掉包袱,让它向新型企业转变,但绝对不能把它变成私营企业。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国家脊梁真正培养起来。”放眼全球,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培养自己的500强航母,而不是摧毁它。

“三年脱困”以后,国有企业实现利润逐年大幅度提高。经过“分化”后的各类国有企业现有的基本生存状态总体比较乐观。

2003年,自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一个个“新型国有企业”相继崛起,其公司治理、效益、规模、行业分布等方面与几年前不可同日而语。

中国移动成为全球网络规模、客户数量最大的电信运营企业;宝钢实施“精品加规模”战略向全球前三强迈进;中国建材联合重组演绎了资本集中的魔力。

中国石油、中国五矿、中国有色集团、中核集团等企业加大海外资源开发力度,完善产业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截至2010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4.3万亿元,营业收入16.7万亿元,实现净利润8490亿元,上缴税金1.3万亿元。

同时,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中央企业主要分布在国防军工、石油石化、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力电信、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这些变化在世界500强名单中可见端倪。《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每年发生变化,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减少。然而,中国地区进入500强的企业却有增无减:2010年54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中中央企业达30家。

胡鞍钢认为,国企改革最大的红利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集体性崛起。这个崛起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进入《财富》500强;一个是进入同行业的前列。

“逐年增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可以作为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成就。这意味着以国企为代表的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逆转。”胡鞍钢说。

民企:沐浴春风,快速发展

尽管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因支付宝股权转让而身处漩涡,但他无疑是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一个强有力的符号。“我创业的时候曾想证明一件事情:如果马云创业都能成功,那么80%的人创业也能成功,因此大家一定要有理想和执着。”马云说。

“做企业不是做今天,而是做10年以后,上世纪做生意我们靠寻找机会,而这个世纪我们做生意要解决社会问题,只有解决社会不断出现的问题才能有机会,坚定走10年,企业一定会走出来。”

以马云、李彦宏为代表的高学历人才经商、“海归”创业,这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到新阶段的一个特点。

近几年,民营经济呈现出新的特点,国际化模式、多样化模式成为主流。以前民营经济是以国内市场为主,逐渐开始向国际市场迅速发展。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产业布局、市场结构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苏宁、联想、娃哈哈、阿里巴巴这些中国最优秀的民营企业背后“体现着中国民营企业20多年来最健康的轨迹。”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蓝海林教授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吹来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股春风”。“傻子瓜子”的创始人年广久,因邓小平两次在高层提及此人而闻名全国,也成为“中国第一商贩”。

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发表之后,带来民营经济的“第二个春天”,民营经济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受到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民营经济迅猛发展。

柳传志、冯仑、王石等大批知识分子弃文从商,中关村模式、珠三角模式等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模式。

联想集团从最初一个11人起家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集IT、风险投资、房地产于一身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江苏的红豆,杭州的万象,四川的希望集团,浙江台州生产汽车的吉利控股集团……民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活跃而不可忽视的力量。

党的十六大召开、私产入宪及“非公经济36条”的出台,带来民营经济的“第三个春天”,民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到平等享受“国民待遇”的市场主体。

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发布。

据国家工商总局和全国工商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已达4000多万户,目前在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已经达到约1.5亿人。民营经济吸纳了占全社会最大比重的就业人数。

民营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

在国企浴火重生的同时,民营经济也快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资:分享开放,助推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外资企业开始陆续登陆中国。

1980年4月10日,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被批准成立,5月1日该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

1984年1月,中国第一个汽车合资企业———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汽车公司(AMC)合资经营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开业。

1986年,格雷斯中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家在中国注册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

2010年,对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以下简称“法液空”)来说很特殊,这一年法液空登陆中国20年。1990年5月24日,法液空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典礼,正式对外宣告:在阔别42年之后,法液空集团重返中国大陆,并建立了全资的子公司———液化空气上海有限公司。20年后,法液空在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

法液空只是跨国公司群体中的一员。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70多家在中国落户,截至2010年7月底,中国已累计吸收外资1.05万亿美元,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据悉,我国与主要投资来源国(地区)建立了畅通的双边投资促进和保护渠道,与其他国家(地区)建立18个双边投资促进机构,商签121项投资保护协定,有效保护了中外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跟踪了近100多家国外的大公司,还有几十家中国的跨国公司,“我们感觉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作用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说,即跨国公司发挥了中国经济发展发动机、催化剂和同盟军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的国家,引进外资就是要促进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国际接轨。现在中国正在转变发展方式,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已经走在前面了,下一阶段,同样可以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中国第一个十年和平崛起,跨国公司帮助中国营造了一个和平环境。”王志乐说。“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发生政治、外交、军事矛盾的时候,它充当的是一种和解或者营造一个和平环境的作用。”

今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近期,中国从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投资环境着眼,完善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引进外资政策,调整了部分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措施,一律实行国民待遇。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再欢迎外资进入中国。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不会排斥外资,相反会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使外资在推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将为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习近平2011年6月3日在中意工商晚宴上说。

和谐共赢,合力驱动

如何看待活跃在中国经济领域的三支队伍,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明确写道:“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看,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彼此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三者在产业发展中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三赢”、“共赢”的局面。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省份的广东省,目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GDP中各占1/3左右。

一些国有大企业发挥产业价值链条的重要带动作用,通过提供平台,整合资源,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移动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带动了华为、中兴等设备制造商,多普达、联芯科技等芯片及手机制造商的发展。通过手机的媒体化和多用化,催生了手机音乐、手机游戏等新产业新消费。据不完全统计,与中国移动合作的2000多家内容服务商,私营企业占90%以上。

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已经逐步深化到产权合作。中海油把国有企业规模优势与私营企业的灵活机制结合起来,积极推动股权多元化,其化工产业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业链都是通过与外资、私营企业联合重组发展起来的。也许需要更多的产权多元化,也许需要跟外资进行一些结合。

2007年,注资6亿美元,美国黑石集团在中国的第一单花落中国化工旗下的蓝星集团。近年来,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上海收购多宗央企产权。

中国30年的崛起,没有通过战争去抢,而是以和平的方式通过市场交换来获取资源,在这里跨国公司功不可没。

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企业时代”。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王忠明认为,在改革中,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中小企业、大型企业、国家出资企业以及国有控股公司、国有参股公司、上市公司等等,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迎来了中华民族亘古未有的“企业时代”。

在这个大“企业时代”,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国家耗时百年才能走完的发展道路。这种飞速发展不仅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中国跟世界的交往互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金碚认为:“新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驾马车’的共同快速发展,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和‘中国模式’。”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