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34版:活力大连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34版            活力大连
 

2011年7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连供水:引英入连
创造“生命工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郭永大王世安/文

大连供水:引英入连创造“生命工程”

英那河水库泄洪

2011年的5月28日,大连市供水有限公司引英入连供水工程一次通水成功10周年。10年来,引英入连供水工程累计安全供水8.4亿立方米,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创造引英入连“生命工程”

2000年夏天,面对50年不遇的干旱,大连市政府决策,将原计划2001年10月开工建设的引英入连供水工程提前一年启动。大连市供水有限公司担负起了这项工程,边策划、边绘图、边施工,全体员工苦干8个月完成了原计划30个月才能完工的114.5公里输水管线铺设和3座泵站的修建任务。2001年5月28日,引英入连一期供水系统全线试通水一次成功,无一处爆管漏水,水利专家称这项工程创造了远距离、大流量供水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大连人称其为

“生命工程”。

英那河水库扩建工程是大连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是辽东半岛水资源规划确定的“引英入连”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向大连市跨流域年调水2×108m3,可以满足大连市金州以南地区2010年前的需水要求。

英那河发源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龙潭乡老北沟,于小孤山镇蔡家村入黄海,河流全长94.9km,平均比降2.31‰,流域面积1004km2。水库工程位于英那河中游庄河市塔岭镇境内,是以供水为主,兼有防洪、灌溉、养殖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92km2,坝址处多年平均径流3.55×108m3。

英那河水库于1972年开工,原设计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于1974年竣工,大坝为浆砌石重力坝,最大坝高28.00m,坝长282.37m,其中左挡水坝段长78.59m,右挡水坝段长61.55m,溢流堰净宽142.23m,库容0.3×108m3,为中型水库,主要用于农业灌溉。二期工程因故未建。1992年为增加水库灌溉能力,在溢流堰顶安装了2.7m高自动翻板闸门,使最大库容达到0.6053×108m3。

英那河水库扩建工程是将原英那河水库大坝加高培厚,增大其蓄水能力的一项工程,由挡水坝、溢流坝、取水头部、机电设备和金属结构安装等主体工程及其他附属工程组成。扩建后水库大坝坝轴线总长346.6m,坝顶宽7.6m,库容增至2.87×108m3,为大(Ⅱ)型水库。

英那河水库扩建工程是当时国内首例大坝加高加厚工程。为了确保新老坝体结合的稳定性,工程技术人员反复进行仿真试验和数据计算,优化出最佳技术方案,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如期实现了2003年6月落闸蓄水的目标。2002年9月,中科院院士林皋等5名专家对扩建工程质量评价为:合格率100%、优良率95%以上。2003年2月,水利部授予该工程“水利系统文明建设工地”称号。

引英二期工程马不停蹄开工,108.72公里输水管线提前一个月铺设完工,并再次实现了一次通水成功,从根本上扭转了大连市缺水的被动局面。

大连全域城市化建设伊始,城市用水量明显加大。此外,能源价格攀升,致使输水设备运行成本不断上升。公司为了降低由能源、原材料涨价给供水运行带来的影响,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强化了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重点抓好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等环节,健全了成本费用管理制度,对库区绿化、水土保持等项目实行质优价廉的社会化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实施技术创新,提高供水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能源、原材料消耗,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供水成本逐年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好的制度是稳步发展的保证

几年来,公司以人为本,落实劳动保障制度,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五种保险,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公司制订了《情感管理暂行规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公司每年对困难员工家庭进行补助,对重病号组织大家捐款帮助,送去企业的关怀和温暖。职工生病住院,领导做到必访、必探。针对作业场区点多线长、驻地偏僻的特点,公司筹集资金为员工配备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员工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和改善员工文化生活。

公司党委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不断破解发展难题。

推行党员岗位责任制和实绩考核制度,使每个党员都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编辑出版《党旗更加鲜红》,大力宣扬优秀共产党员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模范作用。

由过去的单纯指挥、命令的观念,向现代领导观念转变。由主观式、经验式的领导方法,向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参与、民主发动和引导的方式转变。

对于员工提出的合情、合理但上级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和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解决,公司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事件,为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