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桥、隧打通,青黄不接的历史已过去,大青岛时代到来,这一历史时期,将在2011年6月30日到来并被人们铭记。
大桥建成后将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青岛市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将缩短青岛至黄岛间路程近30公里。
山东高速胶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将进一步奠定青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地位,为该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的促进作用。
青岛胶州湾大桥、青岛胶州湾隧道建成通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广传/文
青岛胶州湾大桥、青岛胶州湾隧道建成通车
6月30日,横跨胶州湾全长36.48公里的青岛胶州湾大桥、穿越胶州湾海底全长9.47公里的青岛胶州湾隧道,在青岛同时建成通车。
据悉,青岛胶州湾大桥比世界最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长0.48公里,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横跨胶州湾,连接“青、黄、红”三岛,全长36.48公里,作为国道主干线———青兰高速公路(G22)的起点段和山东省“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桥使青岛至黄岛间路程缩短近30公里。2007年5月开工建设,概算总投资为147.92亿元。设计行车速度80km/h,桥梁宽度35m,设计基准期100年。大桥包括两座跨径为260米和120米的稀索钢斜拉桥和一座跨径260米的自锚式悬索桥;有全国首座海上互通立交———红岛互通立交;全桥海上钻孔灌注桩共5127根,创海上钻孔灌注桩数量最多世界新纪录。
青岛胶州湾隧道比国内最长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长0.77公里。隧道及其接线工程全长9.47公里,其中隧道长度(入洞口至出洞口,右线隧道)7.808公里,跨海域部分4.095公里,工程概算总投资70.62亿元。隧道2007年8月开工建设,2009年12月服务隧道贯通,2010年4月主隧道海域段贯通。设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隧道最大开挖宽度18.3m,最大开挖高度13.5m,最大断面面积202.2m2,最深在海平面以下82.8米,拱顶最小埋深2.2m,平均埋深约16m。通车后,将成为连接青岛至黄岛最快捷的一条通道,也是一条全天候通行的跨海通道。
大桥和隧道是青岛城市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施工难度最大的重点工程。桥隧将青岛、黄岛、红岛贯穿在一起,宣告“青黄不接”的历史从此终结。桥隧通车使青岛市主城区与各区市之间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内各中心城市之间形成“四小时经济圈”,为青岛城市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新条件,为新一轮科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将有力推动青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区域间经济合作交流,为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青岛和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了强力引擎。
青岛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港口城市和海洋科研城市,2010年在中国城市经济实力排名第十位。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战略明确指出,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青岛是这个核心区域的龙头。为全面承接国家战略,青岛市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确立了影响青岛未来蓝色经济走向的“蓝色硅谷”战略,将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桥隧通车将助推这一战略的实施。
“大桥和隧道的建成通车,实现了岛城人民多年的梦想,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和我省交通路网布局,更加发挥青岛的区位优势,增强城市服务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在大桥通车仪式上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