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8版: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8版            投资
 

2011年7月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新背景下,管理咨询与产业资本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推动,采取“合纵连横”的方式,形成较大经济规模的咨询公司,打造中国管理咨询业的航母。

中国管理咨询业亟待“合纵连横”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龙/文

中国管理咨询业亟待“合纵连横”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近日在2011年“国际管理咨询师日”上表示,管理咨询业具备高成长、高附加值、广阔市场空间和政府政策支持等特点,不但是智力服务业,而且还具有不占用和不消耗自然资源、无污染、低能耗等特点,具备作为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基本条件。

据《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目前中国管理咨询业发展态势良好,许多管理咨询公司咨询项目应接不暇,国内一些管理咨询公司和国内多家大型企业特别是央企展开了合作。

有咨询机构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国管理咨询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中国管理咨询业应借互联网技术发展、企业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发展、政府转变职能的大势,寻求突破。

新契机:打造中国咨询业航母

国内管理咨询行业“小而散”的现状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也给了跨国管理咨询公司“可乘之机”。

近期,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我国管理咨询业发展趋势研究及相关政策建议》课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国内管理咨询机构有11000多家,但多数咨询机构平均年收入在300万元以下,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咨询机构很少。而且管理咨询专业人员数量为5至10人的小型咨询公司占全部咨询公司数量的80%。

有专家表示,管理咨询业属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绿色经济产业,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

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户数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在全国工业产值中占60%,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机会。其中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处于产业链环节利润最低的加工、组装以及传统制造产业。随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货币政策逐步紧缩,那些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生产模式遇到了发展瓶颈。而这些企业转型催生出了巨大的管理咨询市场。

李建明认为,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新背景下,管理咨询与产业资本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要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组织的推动,采取“合纵连横”的方式,实现咨询产业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并让具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及重组等资本手段,迅速壮大,形成较大经济规模的咨询公司,培养中国的“麦肯锡”、“罗兰·贝格”,打造中国管理咨询业的航母。

李建明表示,管理咨询机构在帮助企业系统解决发展战略、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组织流程、市场营销等问题的基础上,从并购重组、上市方案设计、募股资金投向、上市后的投资者关系和市值管理等资本运作的层面助推企业加速成长。与企业建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千丝万缕关系,形成咨询、资本和企业三者互动共生的和谐生态机制。

突破点:搭建政府统一采购平台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责。

有专家表示,目前,政府关于管理咨询业的支持性政策很少,但伴随政府购买管理咨询需求的日益增加,管理咨询作用将日益凸显,管理咨询在促进政府科学决策、推动城乡统筹和城市区域化建设等方面的角色地位必将强化。

事实上,在欧美等国家,政府为管理咨询行业提供了不少政策和税收方面的支持。

李建明建议,应该制定鼓励中小企业购买管理咨询的政策,比如允许中小企业在税前列支管理咨询费用,允许中小企业在计征所得税时根据企业营业规模部分抵扣管理咨询费用。此外,还可以提供适度财政补贴,降低中小企业采购管理咨询的成本。

他进一步表示,建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管理咨询行业协会,建立具备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资质的咨询机构名单,鼓励名单内有资质的管理咨询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并监督咨询服务过程,对咨询效果显著的咨询项目,由政府支付一定比例的咨询服务费用。

此外,对于那些具有公共性质的管理咨询技术,如咨询分析软件、咨询模型等,在缺乏公共研发基金支持或研发基金不足时,可以采取政府统一采购的方式,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委托有关咨询机构完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