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先锋浙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先锋浙江
 

2011年6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何为幸福?作为伦理学的古老命题,哲学家一直在探讨幸福到底是什么。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提到,幸福部分依靠外界环境,部分依靠个人自身。要从更加贴近现代人实际生活的角度来解析的话,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方林经济:在“市场”中寻找幸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徐军/文

方林经济:在“市场”中寻找幸福

团结的、朝气蓬勃的方林团队

村民别墅

幸福的方林老人

从国家的战略规划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从现在开始的5年乃至更远,“富民”已成为国家战略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其真正目标将是如何让民众充分、合理、及时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即强调如何切切实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

而如何完成幸福中国的建设之路,无数的人都在开拓幸福中国版图的征程上努力着。记者最终将关注视角投向了位于台州市路桥城区南大门的方林村以及浙江方林集团,落脚在这个已实现家家住别墅、户户生态园梦想的新农村。幸福在改革中初现

将发展定位为“兴办市场”,并于1984年10月开张了浙江省第一家旧机械设备市场,10年后开办中国商城方林机动车交易中心。

方林村位于台州市路桥城区南大门路桥十里长街末端,面积仅有0.4平方公里,农户270户,人口1058人,在浙江台州版图上实在不起眼。可就是这么一个小村落,村民户均住房面积达290平方米,拥有轿车1.2辆,全村花木覆盖率达60%,建设有一套“吃粮有保证、上学奖学金、看病能报销、养老有保障”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并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示范村。

但熟悉方林的人一定知道,如今的方林村虽然是人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但在30年前,方林村还是全公社有名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借款村,村和民都十分贫穷,只能说是勉强填饱肚子。村穷民贫的处境使得当时刚上任的村支书方中华的肩上扛上了沉重的担子,尽快让方林村脱贫致富成为了他当时最大的心愿。

正当方中华和其他村干部为村子如何脱贫致富伤尽脑筋之时,中央下发了[1984]1号和4号文件,提出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口号。这项政策带来了方林村致富的曙光。“方林村紧靠路桥这一全国闻名的商品集散地,104国道穿村而过,地理优势十分明显,村民又有较强的经商意识和商品意识。我们当时在想,既然传统农业解决不了致富问题,照搬‘苏南模式’走工业兴村的路子也已落在后边,何不利用村子本身的优势,尝试经商这条新出路呢?”方中华书记告诉记者。

当机立断,方中华和村子的领导干部们迅速做出了“依托大市场,兴办小市场”的决策。于是,1984年10月浙江省第一家旧机械设备市场在方林挂牌开张了,不过规模只有0.6亩的面积。

“当然,那个时候做事情也顶着很大压力,但我们认为自己的路是对了就要放手去做,就是磨石头改良田我们也做。搞规划必然要涉及到个别人利益。当时有一户人家对土地建房标准很不服气,在小组成立会议上拿出绞刀威胁。很多人围观看热闹,看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化解这个局面。我们就做他的工作,让他知道土地是集体的、是国家的,只有经营权没有所有权。身为村书记,我们是党员、是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工作做好,僵持之下最后还是解除了危机。这样也就开启了我们的创业之路。”说起那段“尝鲜”和“奋斗”的日子,现今的方中华还是颇有感触。

辛勤的汗水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旧机械设备市场当年成交额45万元,上交村里5万元,方林迈出了市场兴村坚实的第一步,也为接下来的创业淘到了第一桶金。

1994年,台州撤地建市和路桥建区。方中华敏锐地察觉到方林二次腾飞的机会来临了。于是,他力排众议,打破常规,以优惠条件让区公管所和交警大队落户方林,并向区有关部门争取到把客运南站从田洋王村搬入方林,继而又以惊人的气魄投资1900万元创建了第二个市场———中国商城方林机动车交易中心。幸福在繁荣中发展

靠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方林村注册的浙江方林集团已是拥有13个子公司、5亿元资产、7000多万元积累的大型经济体。

步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方林又敢于第一个在汽车行业吃螃蟹,他们抓住国家鼓励汽车进入家庭的有利时机,在1996年当机立断建起了台州第一家汽车交易市场。

历史跨进了21世纪,方林人并没有停下改革的脚步,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方林之路———以市场为龙头,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商人为主力,离土不离乡,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农村迅速城市化之路。目前,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制冷配件、花卉、房产、机电、灯具、市场等产业格局,有浙江方林汽车城、浙江方林二手车等五大市场,年成交额近75.9亿元,商贸市场繁荣发展。

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方林村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方林村今年连续兴办了路桥客运南站、货运南站、特种车停车场、搬运装卸服务队等三产企业。汽车维修服务业、饮食旅馆业、文化娱乐业纷纷涌入,第三产业进入了“黄金时期”。2007年度统计,按GDP比重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33:40.6:58.07,按劳动力从事三产比重为0.3:39.3:60.4,已形成了“倒金字塔”的合理结构,即以发达的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同时支持第一产业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可喜的现象。

实践足以证明,中国农民完全有能力在开放政策引导下,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扮演主角。目前的方林村注册的浙江方林集团已是拥有13个子公司、5亿元资产、7000多万元积累的大型经济体。方林人上不靠拨款,下不靠集资,靠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闯出了一条市场兴村的新路。幸福在规划中建设

上海同济大学为方林村做了《村庄发展规划》,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院的专家编制了《方林生态村建设规划》。

到过方林村的人无不感慨村庄优美。村民们犹如生活在城市的风景里,但又比城市少了很多车来人往的喧嚣和繁杂,村子幽静、安宁、祥和,小区实现无烟尘、无噪音、无废水污染,花木覆盖率达60%以上。方林村如今犹如仙境的幸福生活不是无故形成的,这与方林人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独到的发展眼光密切相关。

20世纪末的方林村刚脱贫致富不久,然而在这时候方中华却提出要“打破小农意思”。他力排众议,针对当时农村“只见新房子,不见新村庄”的现象,提出了“全面规划,重塑一个新方林”的大胆设想。要知道,当时的大环境是农民做好生意,过上好日子,“一个农村要做规划”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一种天方夜谭。

也许是农民的超前思想感动了同济大学的老师,抑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渴求发展的原动力让老师们折服,最终,上海同济大学以7元晒图纸的成本费为方林村做了《方林村村庄发展规划》。按照1995年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设计院的专家对全村村庄做的高起点规划,分为商业区、工业区、农业区、住宅区四个区块,对各个区块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并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规划。

2004年方林村又请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院的专家编制了《台州市路桥区方林生态村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方林村大力开展了生态村建设,首先关、停、迁污染重、高能耗的4家企业;其次是投入1500万元完成了公共绿化、游泳池、网球场、篮球场、幼儿园、医疗服务中心等建设,村内绿化率达到60%;三是投入800万元完成老年公寓、门球场馆的建设,公寓里配有食堂、医疗室、健身房、图书馆、休闲室等;四是全村村民总投入9000万元完成一、二期192套低层联立式村民住宅别墅,三期60套别墅即将完工,家家户户都住进别墅式住房。

现在站在幸福中国的角度来细细品味当初的规划,才恍然间顿悟方林的幸福之路是在规划中找到了发展方向。幸福在成就中共享

完善了社保的方林村,“小有教”、“老有靠”、“房有包”、“病有报”、“购有商”、“玩有场”、“餐有供”、“行有车”……

在方林村的某处,会不时看到这样一幕:葡萄架搭起的绿色长廊和水上凉亭之间,有老人在悠然自得地漫步,这就是富起来后的方林村投资550万元建成的台州市第一家村老年公寓。

据了解,方林村的女性到了55岁,男性到了60岁,都可申请入住老年公寓,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一位老人带有几分自豪地向我们描述着他们的“幸福养老”:花着村集体发的养老金,住着免费又舒服的房子,享受着村里为每人办的医疗保险;早上到外面跳跳舞,白天在凉亭里聊聊天,在棋牌室下下棋,去健身房做做运动,晚上儿孙过来陪着看电视,说会儿家常话。“我们现在提前过上了共产主义生活!”这是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最爱说的一句话。

当然,不止老人,方林村每一个村民都能共享发展成果。据了解,伴随着集体经济的发展,方林村实现了一套“吃粮有保证、上学奖学金、看病能报销、养老有保障”等多达16项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村里给村民上了农医保、养老保险、房产保险,对全村村民实行免费到市级医院体检制度。对“五保户”和孤寡残弱人员实行衣、食、住、医到家;同时,村里也注意量力而行,坚持“保而不包”,避免形成无所不包的“养懒虫”机制,倡导自立创新,勤劳致富。

此外,方林村还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方林村投入大量资金改造了影剧院、村民培训中心、老年活动室、图书馆、阅览室、灯光网球场、篮球场、健身房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使之成为融党建教育、学习先进文化和娱乐活动为一体的活动场所。村里组织了舞蹈队、篮球队、网球队、老年门球队等,每逢节日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同时开展“家家都有百本书,人人会唱十首歌”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不断陶冶村民的思想情操,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到团结诚信友爱。

如今,家庭和睦、邻里融洽、社会安宁已成为方林的新特征,讲道德、讲法治、讲文明已蔚然成风。199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方林人是幸福的,或许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一切都其乐融融,“小有教”、“老有靠”、“房有包”、“病有报”、“购有商”、“玩有场”、“餐有供”、“行有车”,“吃粮不用挑”、“用水不用吊”、“煮饭不用草”、“便桶不用倒”、“洗澡不用烧”、“通信不用跑”……而这不正是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共享的有力体现,不正是幸福中国的发展成果么?幸福在“章法”内保障

九章八十二条的《方林村村民自治章程》使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有章可循,“阳光村务”有效推行。

如果说,村民是方林发展的主体的话,那么,强有力的村委会就是方林发展的前提,章程化的制度就是方林发展的保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方林在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中,一切都是有章可循。这个“章”便是共有九章八十二条的《方林村村民自治章程》。

该章程汇编了该村党组织建设、办事公开、决策、财务管理、集体经济收入分配、人口计生、医疗保险等14项制度。“这就有力地保障了‘阳光村务’的有效推行!”方中华自豪地介绍,“村级政务、财务及村属企业收支等情况,通过村里的网站及公告栏定期进行公布,并设立了网上讨论区,村民可在此对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匿名的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据了解,方林设立党委下辖5个支部,共有党员78名。长期以来,村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生病党委委员看望制度、村民生病村委委员看望制度及健全“三个一”和党员奉献制度,秉承“当村干部就是要改变村里的面貌”的创业精神,坚持“书记做给支委看,支委做给党员看,党员做给群众看”的奉献精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党员和全体村民建设方林、服务方林的积极性。

为了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目标,村委会还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帮助村民创业致富,达到先富帮后富,共同走向富裕的效果。一是鼓励村民在村办的市场里经营。二是对有创业能力的村民,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支持,扶持他们兴办个体民营企业或股份合作企业。三是对有管理能力的村民安排进入集团各公司管理,给予较高且稳定的工资加奖金收入。四是对缺乏进企业和经商能力的村民,则引导他们从事搬运、餐饮、保洁、保安、保绿等服务业。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村里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本村离土农民的出路问题,而且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员3000多人,出现了“临时超常住”现象。

先富帮后富,先进村带动薄弱村,共同走向富裕。近几年来,村里随着产业的发展,已经跨出了村界,开始和邻村合股兴建市场等企业,如汽车城、二手车市场等等。但方林致富不忘扶贫,村里还资助安徽宿州甬桥区、黄岩区上郑乡下余村等脱贫致富。四川汶川地震后,村里积极组织村民、企业捐款捐物,组织党员交“特殊党费”,共累计捐款120余万元、捐衣物3万余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