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特别报道
 

2011年6月2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美“国有化”现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贾晶晶/文

欧美“国有化”现象

全球金融危机将欧美等国的金融业推上了失速的战车,为避免全盘颠覆,欧美等国不得不紧急启动了以“国有化”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政府救助行动。 CNC供图

近日,通用汽车正与奥巴马政府交易一批雪佛兰Volt沃蓝达汽车,数量占据了奥巴马政府电动车采购计划的近90%,经历了破产后的重生,通用汽车再次成为美国汽车工业的骄傲。

今天的通用汽车一举一动都像在演绎传奇。自2009年6月1日因破产保护而被贴上政府标签以来,通用汽车不仅终止了业绩迅速下滑的噩梦,更以重组后一系列新的发展计划,快速地回归全球经济轨道。2010年4月,在破产保护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通用汽车就偿还了政府的全部贷款,并实现了正现金流的增长。

不过,让人称奇的并不仅仅是通用汽车起死回生的经历,这个在西方自由化市场经济中浸润多年的汽车巨人,在金融危机导致的生死关头,却因“被国有化”而得以脱险,这不能不引起汽车界和经济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其实,通用汽车不过是搭上了美国政府“国有化”举措的顺风车。2007年华尔街次贷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将欧美等国的金融业推上了失速的战车,危机让美国的实体经济也面临崩溃的风险,为避免全盘颠覆,欧美等国不得不紧急启动了以“国有化”为主要模式的大规模政府救助行动。

“国有化”救市

对于华尔街来说,进入2008年,一切都大不相同了。

华尔街,美国的金融神经中枢。曾经声名显赫财大气粗,如今却像被蛀虫蛀空基柱,摇摇欲坠,美国政府忧心忡忡,救市成为头等大事。

其实,因次级房贷导致的危机,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显露,并逐渐蔓延,但这一切都似乎因华尔街太强大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危机以势不可挡之势野蛮袭来时,所有常规的应对方式都显得疲软而乏力。

2008年3月,因遭遇“储户恐慌性地提取资金”,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的贝尔斯登一夜之间濒临崩溃。美联储紧急决定,让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摩根大通银行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据悉,这是美联储继上世纪30年代以来首次出手援助券商。

但是,这笔紧急资金并没有挽救贝尔斯登脆弱的生命,数天之后,这家有着80余年历史的华尔街第五大投行以总价2.36亿美元被摩根大通收购,从此消失在华尔街。

彼时,美国政府已经顾不上贝尔斯登,其亲自建立起来的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下称“两房”)的经营困局也正如火中烧。

2008年7月13日,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宣布救助“两房”,并承诺必要情况下购入两公司股份。两周之后,一份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议案出炉,美国政府同时称,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两房”股票。随后,“必要时”很快来临,9月7日,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接管“两房”。

但挽救“两房”并没有止住华尔街的噩梦。2008年9月中旬,华尔街另两家投行美林公司和雷曼兄弟以及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均命悬一线,处于生与死的边缘。在分身无术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只得顾及牵涉美国整个金融体系的AIG,9月17日,美国政府以79.9%的股份国有化AIG,但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

短短半年时间里,华尔街五大投行就倒下三家,美国政府深感痛心,为避免更大范围的危机,2008年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要求国会赋予政府广泛权力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

其实,在美国金融救助计划尚未制定之前,欧洲国家早已开始了银行国有化的举措。早在2007年9月,“次贷危机”导致英国诺森罗克银行遭遇百年来罕见的挤兑风潮。英国央行为此向该银行注资,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几个月后,该银行被英国政府收归国有。

业内人士对此分析指出,“7000亿救市计划意味着美国政府开始走上与欧洲国家类似的‘部分国有化’银行之路。”

9月18日,美联储、加拿大银行、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民银行和日本银行,罕见地宣布联手救市。美联储表示,将向全球五大央行新增1800亿美元货币互换额度。

10月4日,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了金融救援方案。美国财政部将救援总金额扩大到8500亿美元。10天后,美国总统布什斥资2500亿美元购买金融机构股权。10月27日,美国财政部开始用1250亿美元购买九大银行股份,这成为美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的重要内容。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向商业银行注资,英国宣布提供500亿英镑直接用于购买包括阿比国民、巴克莱、渣打、苏格兰皇家等在内的8家银行的优先股;法国政府则以国家参股公司的形式来救援濒临破产的法国金融机构;冰岛政府在接管两家大银行之后,又正式接管该国第一大银行Kaupthing。

随后,日本、韩国、德国、丹麦、澳大利亚、葡萄牙、瑞典、波兰、比利时等国纷纷出台金融业救助计划。

2009年,欧美国家将银行国有化举措引向深入,美国通过对银行实行“压力测试”和“技术性转换股份”来评析政府对银行收购的可能性和操作性,而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则通过政府增持银行股份和直接将银行国有化等手段,稳定金融市场。

2009年,金融危机开始入侵美国实体经济,作为美国工业支柱的三大车企陷入资金绝境,频频请求政府援助。4月30日,美国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政府通过为其追加数十亿美元援助,使其成为政府旗下的汽车企业。同年6月1日,美国第一大车企通用汽车破产重组,美国政府以61%的股份将通用汽车贴上了国有企业的标签。

争议不断

欧美国家频频出手的“国有化”举措,始终在饱受争议。

有观点认为,政府对企业国有化,是在改写资本主义。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银行国有化可能造成金融市场动荡;难以找到合适人选和有效方式管理国有化银行;重新私有化的难度很大。

有消息透露,政府对银行国有化的计划曾经引起了投资界极大的恐慌,甚至引发了股市的恐慌性抛售。以至于美国白宫和财政部不得不一再出面澄清,表示“将保持银行系统的私有制”。

不过,也有观点表示,在关键时刻,政府出手对金融业进行“国有化”,是正确且惟一行得通的道路。

“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让公众对于金融机构信心不足,所以政府才会出手相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发表看法说,虽然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奉行自由的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也会存在缺陷,政府的国有化举措,不仅可以提高金融企业抗风险能力,还能提振民众的信心”。

“国有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不少西方国家解决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最后手段,是因为国有企业是一种特殊企业,具有特殊的性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第一,国有企业能够克服私有产权的局限性具有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二,国有企业具有“公共性”和“企业性”双重性质,可以超越单纯的商业利益目标;第三,国有企业拥有比私有企业更多的融资渠道,更容易取得财政补贴;第四,国有企业具有较高的信誉,不容易破产;第五,国有企业经营特殊领域,与政府关系密切,这些都使得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金碚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俄罗斯石油资源再国有化为导火线,拉美的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非洲的乍得等国家纷纷效尤,中东的卡塔尔、科威特和阿尔及利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出现了石油工业国有化的苗头。西方国家为应对这次金融危机采取的国有化措施,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出台和实施的。在金融危机趋于恶化的非常时期,西方国家唯有采取国有化这个非常手段,才能解决问题,更快地摆脱危机。

事实上,美国政府此次国有化举措,已经产生了初步的效应。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今年以来,美国银行破产速度已经明显放缓,银行业复苏迹象十分明显。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2011年美国银行倒闭的数量为43家,而去年同期,这个数据则为73家。

不久前,美联储发布的美国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说,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进一步加强,多数地区储备银行认为不同行业都普遍出现了复苏迹象,工业生产和消费继续回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