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调查
 

2011年6月24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由“躯干企业”向“大脑企业”转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李锦/文

应由“躯干企业”向“大脑企业”转变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大脑国家、躯干国家、手脚国家”的结构,并由此决定了不同国家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地位。杭州汽轮动力集团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已经完成由“躯干企业”向“大脑企业”的过渡,使人看到中国由“躯干国家”向“大脑国家”转变的实现途径。

创新能力决定“大脑国家”、“躯干国家”、“手脚国家”

大脑担负生物神经调节功能,身躯与手脚的运动都受大脑的指挥。“大脑国家、躯干国家、手脚国家”的分类是借用生物神经关系的形象说法。

所谓“大脑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为基本战略,以生产知识与输出知识为主的国家,其共同特征是: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美国、德国、日本、芬兰等20多个国家属于这类创新型国家。

所谓“躯干国家”,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以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主的国家。这类国家以资源与劳动力为基础,以投资拉动为主要动力,以速度增长与规模为基本目标,技术上、品牌上受制于“大脑国家”。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就是在人工低成本、用地低成本以及税收低成本中快速发展起来的。2008年前后,代工模式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并成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所谓“手脚国家”,主要承接转包生产和来料加工,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外国公司利用对总体设计、核心技术、采购和销售环节的控制权,占据了竞争的优势,使得占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一举一动都受制于这20多个“大脑国家”的指挥。

这样的案例俯拾皆是。中国所有出口鞋的企业利润不敌一个耐克,所有出口茶叶的利润不如一个立顿红茶,所有出口的打火机不如一个Zippo,中国发达的福建、浙江的出口企业只不过是赚点“微薄血汗钱”而已,其最大的问题是缺技术、少品牌。我们再也不能说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与剥削了,因为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世界,这是铁的规律。

就目前总体情况看,我国仍然处在“躯干国家”的地位。而我国中西部广大地区则处于“手脚”地位,去年以来富士康向西部地区转移“代工企业”,就具有鲜明的“手脚”特征。据统计,目前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总量是中国企业的6.4倍。我国一些加工制造能力较强的行业多属“世界工厂”性质,90%的出口商品是贴牌产品。在巨浪滔天的金融海啸里,这些没有自己“头脑”的贴牌企业非常容易“沉没”。

企业创新关键在于“自主”二字

所谓自主创新,就是经济主体自己主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中国国家整体利益角度讲,自主创新就是指在中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所进行的主动型创新活动。

从杭汽轮的创新过程看,自主创新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如下三个层次上的指向:

创新主体指向:中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只有中国资本控制下的本土企业群体创新,我们才能拥有创新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

创新性质指向:本土企业的积极主动型创新。创新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自力更生型,如我国的“两弹一星”等。二是模仿创新型,就是在高强度消化吸收情况下进行自主开发,以取得市场优势,同时向前端基础应用科学延伸。杭汽轮的技术创新属于后一种。

创新能力指向:本土企业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只有本土企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具备了这种持续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真正具有了持续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拥有自己相对独立而全面的经济体系以及与此相适宜的相对独立而全面的技术支撑体系。而构建这个体系的微观基础就是本土企业群体要成为创新主体,重塑本土企业、行业乃至整个民族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历史告诉我们,创新能力只能内生于我们中国企业组织内部,别人无法依靠。

杭汽轮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开始德国西门子公司有步骤地散布创新成果,其用意当然不是为了帮助本土企业提高竞争力,而是为了占领中国市场。正如鲍莫尔在分析西方大型企业向外自愿散布专有技术内在动机时所指出的,他们自愿散布专有技术当然是为了“得到一份适当的回报,或者是牵着竞争者的鼻子走。”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散布技术的要害:能封锁时就封锁,让你的技术无法独立;当你有望发展出独立技术的时候,就急忙将技术转让给另一家,意图继续占领中国市场。其实,他们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阉割”中国企业乃至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途径

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竞争实力可以通过从发达国家获得技术创新资源来获得支撑,但是技术进步上的“日韩道路”与“拉美道路”告诉我们,经济主体是依赖别人的创新成果,还是依靠自己主动地进行创新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最终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在吸收别人的创新成果基础上进行主动的再创新,并且成功地实现了由欠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型,步入世界工业和技术强国行列。而后者则被动地吸收别人技术成果,结果仍处于落后的状态。两种技术进步策略的比较结果告诉我们,经济主体必须自主创新。

在中国,自主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代工阶段,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是低成本,是模仿性的,很少有什么创新性的东西。第二阶段是仿造阶段,普遍奉行“拿来主义”,表现为:一是简单跟进型,单向引进—消化,对外国技术亦步亦趋。二是被动引进型,就是通过购买外国先进设备、专利、图纸等技术创新成果直接投入生产,不进行消化和“进口替代”。三是合资引进型,就是试图通过“以市场换技术”策略达到外资企业的“本土技术溢出”效应。这三种形式实质上是被动型技术进步战略,技术成果主导权掌握在外国企业手中。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一些地方或行业习惯于采取这种技术策略,结果是使我国某些行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泥潭。

怎样进行自主创新,杭汽轮依托核心技术,推进生产、管理、市场、文化体系的全面创新,为我国国企的发展探索出成功的路径。

实现“躯干”向“大脑”的转变

2011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开局年。中国现代化的时间表,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后半程”。靠什么保证现代化的持续性?靠什么续写“前半程”的辉煌与光荣?关键要在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自主创新,刻不容缓。目前世界的根本性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国际金融危机波澜未平,一场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自主创新“竞赛”已经展开:美国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创下历史最高水平;英国着眼发展低碳经济、数字经济,“构建英国未来”;欧盟宣布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此时,加快自主创新,不仅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一般规律,更关系到我们在未来发展中能否拥有新的引擎,在未来竞争中能否获得新的优势。

应当看到,当下还有很多中国企业甘心充当西方企业的“手脚”,自主创新“创而不快”、“久创难新”,令人焦急。在片面追求增长速度的体制机制下,那些掌握自然资源多、经济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地区和企业,在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正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代价的背景下,总是能够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并赚取高额利润,自然不会去想办法创新;在以发展速度和规模论成败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下,一些地方仍然是紧盯速度,“好”让位于“快”。中国影响自主创新的深层原因,在于体制与机制。不破解这些难题,中国的未来经济就没有希望。

杭汽轮由“躯干企业、手脚企业”向“大脑企业”的转变,显示着中国由“躯干国家、手脚国家”向“大脑国家”转变的可能。

尽管像杭汽轮这样的国有企业还不多,但是我们毕竟看到了希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