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产业
 

2011年6月2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食品企业应该把食品安全作为道德底线,作为企业生存的基本战略,形成一种食品安全的文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部委“围剿”食品安全隐患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延生/文

多部委“围剿”食品安全隐患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隐患不仅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健康,而且关系到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信誉。 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因自家产出的牛奶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而遭到牛奶厂的拒收,奶牛养殖户王某夫妇将饲料厂诉至法院,索要因牛奶不合格而遭受的经济损失。

原来,王某夫妇自2008年9月起多次从某饲料厂处购买牛饲料,双方口头约定一个月结账一次。其后有一天,王某夫妇接到奶站通知,称其提供的牛奶不合格,含有三聚氰胺,拒绝收购。

王某遂将牛奶及饲料拿到北京市饲料监察所检测,检测报告显示牛奶及饲料中均含有三聚氰胺。次日,密云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对王某家剩余的饲料进行抽样检测,证实饲料中确实含有三聚氰胺。

2010年12月,王某夫妇在向北京市饲料监察所及密云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调取了对饲料厂供应的饲料检测确含三聚氰胺的检测报告后,将饲料厂诉至法院,要求判令饲料厂赔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55万元。

北京市密云县法院经审理认为,饲料厂应当承担保证饲料符合质量标准的义务,王某夫妇提供的相关检测报告,证实饲料厂供应的饲料确实存在质量问题,判决饲料厂赔偿王某夫妇经济损失31680元。

饲养奶牛的饲料从出厂时就含有三聚氰胺,不能不让人担忧,而这只是涉及食品安全的冰山一角。

食品安全问题触目惊心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蒲长城表示,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现在的食品监管能力、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三聚氰胺、瘦肉精、毒馒头等事件尚未平息,“塑化剂”风波又起。

6月初,据广东省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广东省东莞市昱延食品有限公司因生产含有塑化剂的食品添加剂被查,对涉案的4名犯罪嫌疑人已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6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出紧急通知,鉴于从4家企业8种产品中检出塑化剂类物质,要求餐饮服务单位立即禁止采购和使用。

据报道,因日清生产的“大将炒面日式烧汁味”和韩国农心出产的“辛拉面特辣香菇味”等4款方便面调味粉和酱料含有塑化剂,在北京各大超市被紧急下架。

另据公安部通报,仅在今年上半年,公安部门就破获了一系列涉及食品安全的恶性案件:

4月17日,沈阳警方破获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蹇某等4人,查获用非食品添加剂浸泡的豆芽6吨。

4月18日,山东警方破获一起非法添加吊白块案件。2010年下半年以来,犯罪嫌疑人雷某雇用段某等3人,非法添加含吊白块的添加剂生产食用腐竹。

4月22日,广东中山市警方破获一起制售伪劣食品案,抓获罗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成功捣毁制售伪劣粉条的窝点。

5月7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警方破获一起制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张某等3人。6月3日,石家庄市有关部门捣毁一非法食品加工黑窝点,查获添加火碱的牛肚、鱿鱼、鸭肠、海参一批,抓获张某等3名犯罪嫌疑人。

据记者从公安部获悉,今年以来,各地公安机关依法严打各种食品非法添加活动,破获食品非法添加等食品安全案件11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特别是破获了一起国内影响最大的“瘦肉精”案件。

“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查处食品质量违法案件4.3万起,有5654家企业的6045张食品生产许可证被注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蒲长城表示,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国现在的食品监管能力、制度建设等方面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近几年,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提醒我们时刻要将落实《食品安全法》、保证产品的安全质量作为第一要务。”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李培明说。

治理需挖掘深层次原因

在宁高宁看来,产业链里面的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按照现代食品安全的企业体系,形成风险控制方案,达到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连接”。

“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的突出特点是食品生产单位数量巨大,生产方式落后,存在小、散、乱现象,这是影响食品安全最深层次的原因之一。”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司长于军分析说。

据了解,我国农村的种养殖户有2亿多,销售企业430万多家,餐饮单位210多万家,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难以计数。而且,在生产加工企业中,10人以下的企业占到了80%左右,在种植、养殖环节,绝大多数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养殖。

针对此前爆出的“瘦肉精”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也认为:“就是因为养猪是非常分散的。”

农业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局长金发忠把近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归为三类。

一类是农药残留超标问题。比如去年年初武汉市场检出的海南豇豆农药残留超标就是这类问题,这是农产品真正意义上的质量安全问题。

第二类是非法添加问题。“三聚氰胺”、“瘦肉精”事件属于这一类。无论是从种植养殖技术上看,还是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看,这些物质都不是农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纯属非法添加,纯属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第三类是生产安全和品质问题。前段时间连续出现的“乙烯利”、“膨大剂”问题属于这一类。这类问题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不大,更多影响到的是田间地头农产品的生长、产量、品相和最后上市产品的品质口感,虽然发生的只是在个别地方和个别产品上,但经媒体报道后,公众很关心、很敏感。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发生,一个重要原因是经营者敬畏之心、道德之心缺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副巡视员陈谞指出。据了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设立了举报中心。

“在对食品安全犯罪企业和个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规定其终身不得从事食品行业。”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指出,对不法分子必须毫不手软,让其付出高昂代价。加强对食品安全人员的法治宣传教育,及时公布一批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让每一个企业引以为戒,增强道德意识和诚信观念,让企业个人不敢以身试法。

“食品企业应该把食品安全作为道德底线,作为企业生存的基本战略,形成一种食品安全的文化,融入到企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宁高宁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中国最大的粮油生产企业,中粮集团探索的食品安全模式就是以产业链理论作为探索的手段。2010年,中粮就已经提出了打造全产业链的战略。

宁高宁说,分析食品安全问题,除去人为的破坏,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第一是分散;第二是生产过程、监管相对粗放,食品安全管控标准没能很好地执行;第三是产品出口管理薄弱,企业重视出厂检验,忽视产品放行等环节的管理;第四是培训教育、目标责任和追溯体系不到位。

在宁高宁看来,产业链里面的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按照现代食品安全的企业体系,形成风险控制方案,达到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连接”。

李培明对宁高宁的观点表示认同。为了确保产品质量,他所在的公司从选购原材料开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我们增加了这一项目的检测,仅此一项检测成本就增加了数十万元。”李培明说。

食品安全监管将“无缝衔接”

实际上,国家各个部委也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投向了对创新监管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增强风险监控能力、构建全程监控体系的探索上。

“食品的质量安全需要各个监管环节的紧密衔接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佩智表示。

实际上,国家各个部委也不约而同把注意力投向了对创新监管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增强风险监控能力、构建全程监控体系的探索上。

据记者了解,农业部将以打击“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物为重点,深入实施农药残留、“瘦肉精”、生鲜乳、兽药质量安全、水产品、农资打假等6大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大力发展安全优质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2010年商务部、财政部率先在上海、大连等10个大中城市,开展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连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信息链条和责任追溯链条。

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表示,2011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追溯体系又增加了10个试点城市。商务部的目标是争取到“十二五”末,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基本覆盖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卫生部副部长尹力在提及卫生部下一步工作时表示,卫生部将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清理修订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重点跟踪企业设备更新等配套改善,已初步建成并拟于近日开通国家食品工业诚信体系服务平台。

“我们目前正在开展‘餐饮服务环节严厉打击食品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边振甲表示,重点对自制火锅底料、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的餐饮服务单位加大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行为。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副局长徐沪透露,公安部目前已组织各地公安机关立案侦办瘦肉精案件5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人,查处生产瘦肉精生产线8条。“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不够,虽然刑法修正案提高了《食品安全法》的惩罚标准,但是目前亟须最高司法机关定性,保证打击效果。”徐沪同时指出。

“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各地《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工作报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白克明日前表示。据了解,今年3月至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的执法检查工作。白克明表示,这次执法检查在全面了解和评估《食品安全法》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着重推动法律实施中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

“食品生产是良心工程,企业要切实当好第一责任人。”李培明说,“这么做不仅能让食品生产企业在特殊时期赢得社会信任,而且能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