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6月1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衡量国有经济是否居于主导地位的标准,要体现国家意志和人民的利益要求。要在坚持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公平分配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两条标准,这是我们观察和衡量央企重组成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企主导与国家崛起的历史视野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曾昭俊/文

国企主导与国家崛起的历史视野

始建于1892年的青岛港创造了国有企业的“中国式管理”,生产效率居世界港口先进水平。包括青岛港在内的国有企业在自身集体崛起的同时,正通过自身的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引领中国崛起,改变世界格局。 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企业兴则国家兴,企业强则国家强。

企业主导国家的兴衰,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这是中国人认准的方向。通过兴办企业实现国富民强,则是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国家理想,也是中国人前赴后继的实践追求。

历史风云变幻,沧海桑田,这种理想和实践在中华大地上一以贯之,须臾未去。相反,风雨过后,阳光普照,这种理想和逻辑在中国人心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笃定、越来越耀眼。

主导,是引导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历史已经昭示,在中国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在自身集体崛起的同时,正通过自身的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在各自行业里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引领中国崛起,改变世界格局。

企业崛起主导中国崛起,既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企发展对中国崛起的真实反映。

清楚地认识这一点,不仅有利于准确把握今后国企改革的规律和方向,而且有利于准确把握整个经济社会改革的规律和方向。

历史形成的主导地位,首先体现为国企在各自行业内的全面领头作用上

自诞生之日起,新中国的国有企业就引领了行业的发展水平和趋向,在新建企业、创新产品、发展规模、经济贡献、转型升级、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全面发挥着“领头雁”作用。

“一五”之始,中国百业待兴,工业化水平很低。毛泽东主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并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在这个计划中展露无遗。首批新建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现代工业国有骨干企业相继建立起来,如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器、合金钢、塑料、无线电和有线电等。1957年,中国钢产量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6%;发电量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

历史翻到今天,国有企业一直在关键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10年9月发布的《201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在入围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企业中,225家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分别占总数的69.25%、60.55%、78.34%和85.45%,主导优势一目了然(见表1、表2)。

在入围2010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89家,营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纳税总额分别占总数的86.19%、86.93%、91.34%和89.89%,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见表3)。

在机车制造行业中,中央企业中国南车创造了无数个“先人一步,速度取胜”的经典案例:先人一步完成结构调整、主辅分离;先人一步完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先人一步完成重组改制上市;先人一步完成专有技术的产业延伸。中国南车的速度体现在自主创新的成果上,体现在市场布局的敏捷上,同时也体现在了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的增长上。南车人用勤奋、努力、务实、坚韧,创造了适应时代要求的企业发展独特优势。不仅跻身行业三强,更向全球行业第一挺进。

国有企业在行业里“领头雁”主导地位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逻辑的必然。

国企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崛起于世界的直接主导因素

150年前,洋务精英抱着“求富”和“求强”的强烈诉求,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但其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最终左冲右突,内外交困,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轮国企改革与发展,都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从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等多个层面上促进中国的变革和崛起。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解除了计划手段对国有企业过多的桎梏,让国有企业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创造了30年经济发展的“中国奇迹”。(下转第四版) http://www.zgqy.cc/shownews.php?doc_id=1503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