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纵深
 

2011年6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郑风田:
企业防灾应多管齐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徐丽艳/文

郑风田:企业防灾应多管齐下

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席卷长江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等省市出现了重度气象干旱。这场旱灾对企业有怎样的影响,国际上有什么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企业和政府在未来需要做哪些工作?本报记者6月1日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风田教授。

郑风田指出,企业要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首先应该加强抗灾减灾的意识,同时要把有效预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

企业缺少防灾减灾常设机构

《中国企业报》:此次长江中下游发生旱灾对于企业有怎样的影响,目前中国企业的防灾减灾能力是怎样的现状?

郑风田:这次发生旱灾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被称为是“鱼米之乡”,此次旱灾直接导致了农林牧渔业的损失,这些地区的企业以往都是在筹备如何防汛,今年的大旱导致部分水产企业出现了停产的现象。

而一些工业企业,现在受旱灾的影响较小,因为工业企业大多集中在城市,城市里目前还能保证基本的用水量,若是旱情持续的话,城市里工业企业的用水矛盾也会凸显,这些企业也会出现减产、停产的现象。

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企业能抓住灾害救治和恢复重建中出现的商机,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决策部署,政府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这意味着今后10年年均水利投资额将达到4000亿元。根据预测,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这笔巨额的投入,对大规模水利设施和水电工程、水电设备和施工材料以及能源环保行业受益较大。

就现在企业防灾减灾能力来看,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跳跃性的特点,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以及员工灾害风险意识淡薄,而且这次旱情地区还主要发生在以前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些地方的企业没有把旱灾风险预防纳入到企业的政策目标和核心议程之中。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发生了自然灾害,企业才成立临时机构,组织紧急的抗灾救灾工作,缺乏常设机构对自然灾害风险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和预报,防灾减灾能力比较差。

向以色列学习用水技术

《中国企业报》:旱灾不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灾难,在国际上有什么可以值得借鉴的经验?

郑风田:说到抗旱,就不得不提以色列这个国家,这个不足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60%是缺少水源的沙漠地带,就是这样一个以缺水著称的国度,现在已经是全球水技术的先锋。

以色列北邻加利利湖及地中海,而南部则是干旱的内盖夫沙漠,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上世纪50年代,以色列开展了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将水从丰美富饶的北方输送到干旱贫瘠的南方,每年约20亿立方米的调用水源供给南方沙漠农业、居民饮用水、电力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内盖夫沙漠的可持续发展。

如此缺水的国家,其水资源利用的技术却是最高的。以色列的水资源回收利用率高达75%,居世界首位;开发的滴灌技术使农业用水效率达到70%—80%;20%—50%的工业废水经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水。

中国可以向以色列学习该国的用水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一些国家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同时也有很多企业在增加危机意识,一些跨国公司把水资源的运用当成是其战略考量的必要条件。

跨国饮料巨头可口可乐5年前也遭遇过旱灾,几年前,印度地区受干旱困扰,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认定是可口可乐的过度开采造成了水资源短缺,可口可乐因此被迫关闭了某些灌装工厂。

水资源的开发与其市场紧密相连。为此,可口可乐提出要减少饮料生产中的用水,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循环利用饮料生产过程中的用水以及通过在当地开展相关项目补充社区及大自然的水量。

根据可口可乐中国区提供的数据,可口可乐中国系统2008年比2007年用水效率提高了9.4%;节约用水16亿升。

政府应启动企业救灾机制

《中国企业报》:现在这场旱灾还在继续,以后也有可能出现更大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如何应对这样的灾难是各方需要反思的,请问一下,企业和政府在未来需要做哪方面的工作?

郑风田: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要强化自然灾害风险意识与重视程度。在自然灾害频发并成为企业常态环境的当下,要彻底转变企业以往那种侥幸心态,将防灾纳入企业战略,使之转换到适应当今自然灾害风险环境的角色中来。

第一,要强化企业的危机意识,“重排轻储”的治水思路必须要改。湖北、江西等地正常年份由于雨水偏多,这些地区很多企业治水思路主要集中在排涝,也就是说把有限的资金主要用在了如何在下雨时赶紧把水排走,不要形成洪涝。这种治水思路对付雨水多时很有效,但却相对忽视了雨水季节平衡问题。

同时,要有防范意识。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合理转嫁和分散风险。通过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转嫁自然灾害的风险责任。

第二,企业要提高资源管理水平,把有效预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企业需要实行多元化战略、加强员工培训、开发环境友好技术、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等。

第三,在企业选址的时候,应该加强选址的投资项目预算。企业选址时,不仅需要把物流、原材料、劳动力等经济因素考虑进去,同时还需要考虑自然灾害风险因素。如果已经选定并已投资在灾害地带,则应考虑逐步迁址至安全地带,或者根据业务需要在其他安全地区增设分公司,分散选址投资风险。

而对政府来说,每次灾害来临,中央财政设立了救助补偿资金主要解决灾民吃、穿、住,但是并未对受灾的企业救助进行专门规定,政府在救助居民的同时,也要启动企业救灾机制,对大、中、小企业按比例分配,以便这些企业能够更快地恢复生产,步入正常经营轨道。

在面临节能环保约束时,企业的环境战略定位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决定企业环境战略定位的基本因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的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是企业污染排放带来的外部惩罚预期。有效的政策外部惩罚措施,能够迫使企业更好地实现内部技术改良,合理利用资源,避免以后出现更大的资源危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