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第01版            头版
 

2011年6月7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灾害管理纳入企业战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龙/文

将灾害管理纳入企业战略

长江中下游此次旱灾,虽然目前已有缓解,但已让很多企业“现了原形”。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营者重视的是经营中的市场风险和财务风险,而对雪灾、地震、疫情等不确定的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普遍缺乏足够的准备和预防,也不注重积累相关管理经验,以至于灾难到来时变得手足无措。

“企业灾害管理”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新名词。在全球灾害频发的当下,基于员工和企业经济安全保障预防的企业灾害管理应当被企业摆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在中国,有一部分大型企业对预防灾害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像武钢、昆钢等企业因为“吃过旱灾的亏”,所以在日常管理中形成了良好的节水制度。更多中小企业,像湖北洪湖地区的水产公司,习惯于“靠天吃饭”,由于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导致货源地过于单一,经受不住旱灾的考验,企业陷入半停产状态。

早在2008年南方雪灾之后,就有专家呼吁,企业面对自然灾害要采取更多直接、主动积极的减灾防灾措施。但“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淡漠似乎是长久以来很多企业的通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高级经济师马淑萍表示,在中国,多数企业很乐意为盗窃或事故损害等风险做准备,却不愿为洪水或风暴、地震等大灾害做计划。

一项调查发现,中国许多企业建立灾害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强,目前在中国从事长效的灾害管理及相关产业的专业性企业也不多。因而,灾难来临时,我们才慌不择路地“恶补”知识,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的经验,惊叹为何“别人”能做得如此完美。

自然灾害的后果可能比恐怖袭击等事故损害更严重。学者在对日本的灾害应对机制、措施以及企业的作用的长期研究中发现,与毫无防备的公司相比,能够针对自然灾害等重大危机进行计划和管理的公司具有竞争优势。它们能更快地更换受损的库存,找到替代供货源和运输路线,并恢复盈利经营。

种种事实表明,近30年来,世界各地的灾害无论从造成的伤亡人数还是经济损失方面都有增无减。如何准备好应对各种异常自然灾害,使其不至于发展成大灾害,是社会更是企业的责任。

一般来说,全球性的公司更懂得灾害危机防范管理意识,因为它们在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难以避免会经历火灾、地质灾害等等非人为灾难。它们会因此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这其中包括全球性的监控与追踪系统,这有利于他们最快速地对危机作出反应。

此前,中国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自认为固若金汤,或至少足以抵御任何危机,包括自然灾害,从而疏于制订灾害应急预案。这次旱灾应该是这些企业值得铭记的教训。今后,中国企业应吸取日本、欧美国家企业的防灾经验,并形成制度固化下来。

中国企业应该深知的一点是,灾害管理对企业来讲,并非可有可无的事情。企业要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灾害管理意识,而且还需要把灾害应急预案管理纳入日常企业经营管理中,把灾害应急预案成本纳入管理成本中。

由于大型企业资金较为充足,针对灾害可以有实力提前部署。更多中小企业拿不出资金进行灾害预防,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灾害保险制度,保护中小企业。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灾害应急体系。但由于我国保险覆盖面还较低,自然灾害损失的补偿水平不高,中小企业遭受严重灾害损失后,缺乏相应的救助机制,以至于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生产,甚至破产、倒闭。

最新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的安全与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不大,如果可以发展保险业务,一旦出现灾害的话,保险公司赔偿起来也不会过于费力。

灾害预警机制并不单纯是一个市场化过程,更多的还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社会资源调配和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过程。巨灾保险机制涉及到保险公司、政府、民众之间的利益协调和商业机制的建立,这需要保险公司、政府等各方面多年的探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