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纵深
 

2011年5月31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伊志宏:让影子银行走上正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陈骊骊本报记者王敏/文

伊志宏:让影子银行走上正轨

央行数据显示,4月份,国内住户存款净减少4678亿元。分析人士表示,居民存款大幅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资金进入了影子银行。

国泰君安预计,在信贷控制依然严格的情况下,今年表内资产占比将进一步降低至55%;但表外信贷占比难有实质性下降,或小幅提升至27.4%。为什么表外贷款会这么快速的增长?表外贷款快速上升对经济及目前的货币政策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本报记者5月27日就此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

“传统存贷款业务市场竞争激烈、信贷规模控制等是表外贷款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伊志宏说,“表外贷款上升不仅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也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业务竞争及信贷规模控制是主因

《中国企业报》:201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银行承兑汇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分别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16.3%、7.9%和2.7%,分别比2002年高19.8个百分点、7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您觉得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伊志宏:这几个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银行表内资产占比总体迅速下降,同时,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在内的银行表外贷款(也称影子银行)占比明显上升的现实。

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中国企业报》:近年来表外贷款增长为什么这么快?

伊志宏:我个人认为,近年来表外贷款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传统存贷款竞争激烈。近年来,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业务市场竞争激烈,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贷款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操作灵活并能一定程度上规避监管,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二是信贷规模控制。2010年以来,央行为治理通货膨胀开始采取紧缩政策,连续提高存款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银行已达21%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时,央行采取更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措施。商业银行的表内贷款受到信贷额度控制,是寻求表外贷款,或说“表内业务表外化”的主要原因。

银行经营风险上升

《中国企业报》:银行表外贷款快速上升对经济及目前的货币政策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伊志宏:影响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首先,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本轮宏观紧缩政策主要针对流动性过剩、信贷过度投放、通胀压力增大等宏观经济问题。央行自2010年以来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手段和升息的价格手段,但以数量手段为主。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后,银行表内贷款的放贷能力受到很大影响。表外贷款则可以不受央行调控政策的影响。其结果是,表内资产占比下降,表外贷款占比上升,央行的紧缩政策大打折扣。

其次,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目前银行表外贷款常用的方式包括信托收益权转让、应收款项类投资、委托贷款债权转让、理财产品对外委托贷款等,通过这些操作,银行或者把客户贷款变成了资金类金融资产(应收账款类投资),或者直接在表外。尽管缺乏全面的统计,但表外贷款的相当比例用于房地产和地方基础建设投资项目,在国家严格控制房地产投资和房价上涨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累计风险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这两项贷款的信贷风险很大,如果由表外移至表内,将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

最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自2010年以来银行的紧缩政策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密度出台,在缓解通胀压力的同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日益突出。市场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开始出现。如何在抑制通胀的同时防止经济的下滑是管理层要必须面对的问题。表外贷款一定程度上对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有积极的一面。

《中国企业报》:中小企业融资难,表外贷款利率高,企业不堪重负,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伊志宏: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一方面,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和机构的创新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随着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推出,风险投资和私人权益投资快速发展,债券市场上也出现了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产品等,这些金融创新对中小企业融资都有帮助;另一方面,更大量的中小企业融资还要通过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和完善来解决。近年来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以及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创新,都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积极的作用。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

变直接调控为市场化间接调控

《中国企业报》:本来信贷收紧是为了对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总量进行控制,但社会融资的多元化和银行表外融资渠道的迅速崛起,又加大了调控的难度。怎么样寻找一种平衡?

伊志宏:首先,社会融资的多元化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体现,也是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分散金融风险的要求。应当鼓励金融创新,有序、适度地放松金融管制,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提高金融业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其次,适应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宏观调控要加快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信贷总量控制是直接的调控手段,见效快,但副作用大。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的步伐应加快,央行也应更多地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调控。

最后,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金融监管,更要防止类似美国金融体系出现的金融创新监管死角。监管与创新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但是,加强监管不能抑制金融创新。

《中国企业报》:银监会曾预警银行“资产表外化潜藏风险”,您觉得银行表外融资需注意什么样的问题?

伊志宏: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作为经营主体,要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传统的贷款业务银行一般都有比较健全和完善的审批和监管流程,有比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表外融资作为新业务,在流程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相对薄弱。因此,一方面在银行内部要完善审核和风险管理程序,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信托、担保等多家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的合作。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