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我国由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
海外投资:中国私企国际化新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见习记者刘成昆何芳/文
海外投资:中国私企国际化新路
王利博制图
私企海外投资,虽举步维艰,却方兴未艾。
“仅仅江苏一地,就有1100多家私企在海外进行投资。如何保障私企的海外利益,成为下一步将要重点关注的话题。”商务部研究院海外投资研究中心李志鹏博士说。
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海外直接投资额累计已高达2600亿美元。来自中国海外发展与规划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海外投资目前已占全球份额超过5%,位居世界第5位。
根据商务部和全国工商联进行的中国私营企业国际化调研,随着国内市场趋近饱和以及高利润行业的垄断格局,为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很多私企纷纷抱团走出去。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规模,而私企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私企国际化战略,具有更大的内在积极性。
风险何在
“我国私企走出去,普遍遇到了融资、机制、税收、人才等方面问题的纠纷。”李志鹏强调,在他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许多私企对政府有关部门给予各种支持几乎完全不了解,也从未关注过相关的扶持政策。
“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大国企倾向于向银行贷款,也因为大国企资本面好,银行也喜欢向国企放贷,导致私企拿不到贷款,筹措不到资金。在国外发展,私企与国企面临着同样的环境,可以说是真正处在同一平台竞争,国外市场在接受外来企业时只考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甚至较之国内更偏爱私企。”中国一民营企业老总对记者这样说。
国外一些政府在提供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而我国也通过在政策制定、咨询甚至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在江苏的调研,李志鹏认为私企走出去的步伐,与我国的战略目标基本一致,都在进行产业升级。他以南通的私企为例,这些企业原来基本上是从事轻纺之类的产业,在走出去之后,尤其是去了非洲,他们发现当地矿产资源丰富,进而投资矿产力求获得更大的收益。
李志鹏目前负责编制的《对外合作投资国别指南》和《对外投资产业国别导向目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私企走出去提供更多的政策和投资方向的指南。
私企走出去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融资的问题,李志鹏认为,私企融资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私企获得银行贷款较为困难,主要是银行对其项目并不了解,我国银行在其投资地未必有分行,无法现场考察,没法对其资质进行评估,因此无法就其资产进行抵押。在国内找到担保也可以获得贷款,但寻找的困难不亚于前者,没有担保将无法提供贷款。
面对这种情形,大多数私企都运用自有资金,对此,李志鹏建议私企寻找合作伙伴,抱团走出去,如多个企业共同出资运作一个项目,资金压力将大为减少,甚至在某些领域与国企合作。
机遇并存
李志鹏曾提到南通某企业与国企合作在非洲探矿的例子,现在项目运作良好。近几年,随着国有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资金筹措能力强,并且在其经营领域有相当强的技术优势。与央企合作,可以利用其资金与技术优势,取得快速发展。在国外利用国企的资金与技术是理性选择。
他特别提到了石油等能源问题,在国外进行能源开采,国企获得更多的油田项目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但其资金相对充裕,私企可以寻找一些油田项目,从而获得国企注资与技术支持。更何况在有一些油田项目的收购中,会遇到意识形态问题。这时私企在拿到项目上有绝对优势,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有一定意义。
目前,走出去的企业面临税收的问题,这也是商务部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企业前期的投资,现在已经开始赢利,税收问题也迎面而来,现在双重所得税问题困扰着走出去的企业。李志鹏和同事正在研究这个问题如何破解。
“现在国家制定走出去的战略时,开始从一个对外投资大国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寻求与投资国的合作与双赢。”李志鹏说,“国家甚至在考虑各种合作方式,商务部曾尝试在国外建设高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目的都是为企业走出去积累经验。”
与南通纺织企业改选投资矿业相比,国内金利铅业在参股投资俄罗斯一大型铅锌矿时却遭遇尴尬。这家公司常务副总杨华锋告诉记者,6年前其公司在俄罗斯参股了一大型铅锌矿,因为那几年金属涨价涨得很厉害,而俄罗斯的矿产资源不但储量大而且品位高,离中国也近,再赶上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热潮,于是兴高采烈地奔着美好的愿景而去,结果事与愿违。
“当地规矩条款特别多且审批手续繁琐,光建一个炸药厂就耗费了我们3年多时间,那边物价也贵,因此用来建造厂房的砖和水泥以及施工工人都不得不从国内输送过去;再加上当地气候特点,一到冬天根本就不能施工,所以整个工程耗了很长时间,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杨华锋充满无奈地说。
必经之路
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面对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基础建设正处于最为关键也最为迅猛的时代,他们拥有资金和需求,但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政治不稳定的风险。
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更换频繁,一旦面临政权更替,新政权稳定局势、承认并偿还债务都需要漫长的时间。而这个时间,有可能拖垮一个企业。
海外投资的重点,此前一直是中资大型企业,但受地区政治风险影响,也使得投资遭遇实质性损失。利比亚事件中,中国承包的大型项目有50个,涉及合同金额高达188亿美元,动荡局势和突然停工让中方公司损失严重。其中,仅中国铁建、葛洲坝、中国中冶和中国建筑四家大型上市央企在利比亚被迫停工的大型建设项目,合同总金额就达到了410.35亿元。
除了政治风险,社会风险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据介绍,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时,与当地交流有限,彼此之间的隔阂较深,甚至有当地人仇视我国投资者的现象,1998年,我国公司和企业在印尼的遭遇就是一件典型事情。此次利比亚动乱中,我国在利比亚的企业几乎都遭遇不同程度的抢劫,1月份的抢房风潮中,宏福集团工作的盖尔扬工地上所有的小工具如电钻等全被当地百姓抢光,并在此后不停地遭到哄抢。
当然还有社会风险、环境风险、劳工风险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注意,每个都会酿成大问题,如我国上汽收购双龙之后遇到的劳工问题,成了其曾面临的最大问题。
我国企业虽然能够遵守当地法律,但很少主动与当地人接触,容易产生隔阂,而这种隔阂有时候会成为仇视的根源。走出去就要融入当地,主动视自己为当地一员,这样才能减少阻力,获得当地支持。
企业准备走出去的时候,应该先充分了解国外的政策环境,多了解国外的相关法律条例以及当地环境和风俗等。做好充分准备后才迈出步伐,免得兴高采烈过去,黯然失色又折回来。
除了风险,还有机会,有专家建议企业多去新兴市场发展,新兴市场在法规和投资等方面障碍较少,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私企走出去更要抓住,这样才能更快更稳地发展。
私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也有自己的优势。灵活的机制让他们做决定更快速,能够迅速地把握住机会。船小好掉头,省去了漫长的决策成本。李志鹏说,他在江苏调研时体会到了私企老板的魄力。我国私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由原来的劳务输出、工程承包更多地向资本输出转移,甚至出现了许多高新技术的输出。
走出去,是我国由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的必由之路。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2010年非金融领域的海外投资达590亿美元,力争“十二五”末期,逐步做到资本进出并重和基本平衡。现在,私企对外投资只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十几左右,比例还非常小,私企走出去有更大的上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