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2版:思想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2版            思想者
 

2011年5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老战士不能忘记,2000年开始从美国刮起的“泡沫”旋风,使得中国整个互联网行业风雨飘摇;十年之后的2010年,意想不到的一股旋风再次由中国刮向美国。据统计,距今为止,在纳斯达克、纽交所与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已达63家。今年以来,掀起的“第五波”热浪彻底点燃了华尔街激情。这股狂潮也给无数中国股民和专家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惑。此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自己的解释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没有“魅力”感染美国人,他们真的就是爱听故事吗?

微创新使“往事”得以续集

华尔街何以青睐中国互联网企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文

华尔街何以青睐中国互联网企业微创新使“往事”得以续集

古永锵保持创新姿态

周鸿祎我喜欢颠覆的感觉

俞渝上市让我更成熟

微创新,颠覆能够颠覆的

有一句话在企业家们近期的博客里传播着:“与其在别处观望,不如在这里并肩”。

其实,这已经回答了无奈的中国股民。虽然,整整一个行业的总市值活活地丢了。

当“极端现象”出现时,很多人自然要问:中国这些优秀企业在不到一年时间陆续到美国上市,是说明中国股市有问题,还是美国股市有问题?是中国企业真的强大了、成熟了、成长了?还是美国人被忽悠了?

“中国故事”有那么好听吗?

其实,没什么对与错。商场上演绎的故事主题历来都是成功与失败。哪个企业家都不想失去应该属于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上市就是一个最好的商业机会。

网易老板丁磊接受采访时表示:企业家的成功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点滴的创新成功是可以带来更大的进步的,这也是一个不断实践并不怕摔倒的过程。在美国上市的这些公司都不是大公司,但是,美国人看重的都是微创新带来的新盈利模式。

于是,当奇虎360的名字也与“美国故事”挂钩之后,中国的消费者似乎明白了:周鸿祎的确是一个可以做大事业的企业家。

体味了上市成功的周鸿祎在博客上写道:答谢晚会上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360奇在哪儿?360凭啥优势到美国上市?其实,在路演过程中我就说过了,我没有故事,我只有事实。我把自己过去做了什么以及未来怎样将几亿用户的体验做到极致,从而带来巨大的现金流讲得很充分。华尔街的人听明白了,于是就来抢我们的股票,实在没办法,有的基金最后只能分到1000股。后来有人说他听懂了我的微创新故事。

愿意把这番话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人并不多。

但是,一个有心人在参加完答谢酒会后给了周鸿祎简短地评价:模仿和创新一直是孪生姐妹。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模仿和不断创新交叉的过程。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乏力的时候模仿。微创新是新兴企业家必须走的路程。谢谢你的贡献。

十年来,行业的很多专家一直纠结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没有自己的模式,包括中国互联网协会的副秘书长。当谈到多次参加国际会议的尴尬事件时,他的回答是“最怕美国人问‘你们中国有什么创新’?奇虎360的上市给我带来了信心,今年再去美国,我就不怕人家问我了”。

奇虎360不仅成功上市,而且当天股价开始翻番。这让李开复等企业家也松了一口气。在多日来的企业家博客上,记者看到,大家更多的交流是:奇虎的微创新在于,它不是中国的Ya-hoo,也不是中国的Google,更不是中国的youtube,它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中国模式。用周鸿祎的话说就是“250+110”,翻译过来就是用250的“傻”加上“110”安全卫士的及时便捷,来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

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已经成了很多聪明企业家脑海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词汇。他们学习乔布斯、学习韦尔奇,都把用户的体验和需求放在首位。这也是美国人喜欢的企业家行为之一,他们相信,只有会研究客户体验和需求的企业家才有可能一步一步地接近颠覆一个行业和一个产业。

资本高手不仅是听懂了故事,而是还可以判断出你是否可以令他“刮目相看”。

百度李彦宏表示:不愿意舍弃的阵地,就必须以一点一点的创新精神去争取,互联网企业要发展,很多空间地带等待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去做。有他们的身影在奔波,我们这些第一波、第二波的企业和企业家都永远处于危机状态。微创新,也有利于竞争出伟大的企业。

微创新,做中国的亚马逊

“美国故事”到底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独特风景,还是将来的“地狱”,目前谁都说不清楚。

从部分企业的“满堂彩”看,似乎是要摸到了“天堂”大门。

但是,从被警告的几个企业看,又似乎看到了“地狱”的影子。因此,作为“第一波”赶潮人,张朝阳语重心长地写道:到美国上市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集体的悲哀。跟着华尔街的指挥棒东奔西跑,结果把网民忘记了。还有的把自己丢失了。

事实上,跟张朝阳想法一致的企业家有很多。他们并不是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也不怕得罪“第五波”赶潮人,他们是拿自己的经验来告示世界:“双刃剑”就是“双刃剑”。

作为先上市的企业家,张朝阳的意思是,上市的实质是出让公司股权获得投资人的资本,这直接导致原有股东对公司持股比例下降。很多时候,上市公司不得不迎合股东的意愿改变公司的发展策略甚至是发展方向。他就曾经公开抱怨过“为了向股东交差去做什么短信业务,忘记了网民的真正需求”。

这些观点也引起相关企业家思考。当当网创始人俞渝写道:正是因为有很多需求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才敢于做微创新。微创新对于我们,不仅仅是商业盈利的模式,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上市过程中,我们坚决不在财务数据上搞“中国忽悠模式”。既然做中国的亚马逊,就必须走国际化路线。2002年以后,当当网就是靠着一点一点的微创新,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判断力和道德信誉。这给我们带来了4070万美元的融资。

经常在行业论坛上唇枪舌剑的各位企业家们,私下里都偷偷研究别人的微创新。当很多人嘲笑俞渝所说的财务数据不“忽悠”够不上“微创新”时,美国股市传来了“诉讼中国麦考林”的消息。这绝不是调侃。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上市,不完全是解决投资一个问题。大多数企业通过上市,除了融资,还要引进国际化机制、管理、人才及其它资源。同时,投资者形成天使投资、二轮融资、三轮融资的投资梯次,在上市以后有资本关心、矫正企业的偏离行为、提供企业化解风险的资源。这一切都起到了降低风险的作用。

当当网等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后来已经公开化了。积极地说,使更多准备未来去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做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广告。

博客上,当当网首席执行官李国庆警告大家:把“财务数据做假”当成“中国模式”忽悠美国人,面临的就是诉讼。如果失败,将是巨额赔款,甚至因此停牌。

十年历史过程中我们看到,中国互联网企业不但要推动自己往前走,还要推动中国发展机制和社会意识往前走。没有创新精神是做不到的。

记得2000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互联网前辈说:“我的创新就是在消费者已经熟悉的想法上去引导他们,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未来,我不会绝望和伤悲。”这个人就是马云。

特别赞同这个观点的史玉柱,在颠覆旧观念之后,带领着巨人冲上纳斯达克,与马云、马化腾、陈天桥共同谱写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神话。

专家表示,不赞成纠结“中国企业为什么非要去美国,而不在中国”这类问题,而是提示企业家拿什么去上市?可以走多远?他们认同这个事实:与其在别处张望,还不如在这里并肩。

微创新,“小巨头”也成功

美国人喜欢巴菲特讲故事,也喜欢世界各地的财富者讲故事。但是,故事背后的故事才是真正打动他们掏钱包的动力。

中国的企业家都是奉上“盈利模式”才有资格走上华尔街的。正如分析师所言:“撇开投资泡沫,看看几成货色”。

在美国上市成功的企业都必须在国际资本眼里是“经过市场检阅的小巨头”。中国互联网行业是“小巨头”意识最强烈的行业,人人网、迅雷、优酷都是这个队伍中的佼佼者。

虽然说,互联网业内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估值,基本是“唯美国是瞻”,但是经过这两年的大潮冲击,中国互联网已经出现引领潮流之势,走在了老师前面。

互联网资深人士谢文认为:很多“小巨头”在中国无法实现上市愿望,美国给了机会,也让“小巨头”抬起头来看世界,早日成长为“巨无霸”。

但是,难题也摆在中国企业面前,从0到1,如何破题?

被视为潜力企业的优酷老板古永锵写道:我们都是互联网行业的老兵了,但是还有人说我们是蚂蚁雄兵。事实是,我一直要求自己做行业的小巨头,这是创新者的姿态。

2010年11月10日,诺亚财富(中国)上市。作为公司投资人、合伙人沈南鹏当日在博客中表示:“看到投资的企业走了那么艰辛的道路终于成功,知道自己选择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是对的。

正是这个小而美的公司让美国人知道了“中国金融界的携程”。

目前看,已经上市和准备上市的互联网企业都没有逃脱忐忑状态。上市不足月的奇虎360老板周鸿祎被说成是“悟空”;6年前上市的百度老板李彦宏一句“闹中取静”的劝告被人说成“羡慕嫉妒恨”;张朝阳的“疯了”更让人难解其中味。

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客观事实,在互联网行业或许更为严峻。

“小巨头”企业是对国家有创新贡献的,他们的努力和实践本身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画卷:中国强大的未来不能没有他们。“互联网往事”一定有续集。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