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红色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红色资本
 

2011年5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顾准:稳定上海财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邦松/文

顾准:稳定上海财政

顾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胜利解放。5月29日,中国共产党上海新政权即颁布了第一份公告,阐明了党和政府的经济制度和财政税收方针,声明上海解放后,一切财政收入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在税制改革之前,原有各项旧的国税市税,均按税法缴纳,原国民党政府税制的不合理之处,待秩序安定后,再行修改。

这份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份公告,起草者即为知名会计专家顾准。当时,顾准是中共华东局接收上海队伍中的财税负责人,也是上海市军管会财政处处长。

随即,接管上海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展,顾准负责的财政经济接管委员会派出专员顺利接管了原有的上海市财政局、直接税局、货物税局、市府会计处、审计处和市地政局等全部的重要财税部门。

由于连年战祸,解放前夕上海工业基本瘫痪。1.2万家工厂中,只有30%还在维持开工,工业产业的停工率高达80%以上,面粉产业的产量不及之前的10%,最主要的轻纺工业也基本瘫痪。

在解放初期,上海的财政占中央财政的1/3之强,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扶植民族工商业、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培养税源、打击偷税。

在顾准的主持下,上海在很短的时间内梳理了不合理的税制和税目,随后又进行了大量的新旧税制调整,废除了勒索摊派的保卫团费、保安特捐、新兵安家费等6种杂捐和一时所得税、车辆市政建设、土地增值税等15种税收,并制定、调整了印花税、屠宰税、车辆使用税、娱乐税、营业税、船舶使用税、房捐、营业事业所得税等新的税目税率,制定、颁布华东区统一货物税税目税率表,统一按表征收。

1949年8月3日,上海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府对税收进行了改造,颁布了新的货物税、营业税、印花税等9种地方性暂时办法。6、7月收不抵支的上海财政,在8月份就达到了收支平衡。

根据《上海市财政税务志》的数据,1949年上海税收收入为498万元,1950年为6416万元,1951年为5386万元。

1950年2月6日,上海遭遇了国民党军队实施的“二·六大轰炸”,上海杨树浦发电厂遭到毁灭性打击,造成全上海80%的电力供应受损,对工商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此时,又恰是征收1949年年度企业所得税的关键月份。

就在这时,顾准却面临着一个极大的任务和挑战。为了平衡政府财政收支,稳定货币价值,上海市需要通过发行公债和税收等方式征收3000亿(旧币)的现金资金,以此保障新中国经济的稳定。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征收如此大的一笔巨款,成为顾准领导下的上海财政税收队伍的重大挑战,而在采取了恰当的措施之后,顺利完成了此项重要任务。

1950年,在顾准的主持下,上海市财政税收系统进行了大的改组,将原有财政局的税收业务、货物税局、直接税局三局合并成立了新的上海税务局。顾准同时担任财政局和税务局的局长职务。

1951年3月,随着上海财政税收工作的稳定和完善,上海市专门成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并由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担任主任,顾准在担任财政局局长、税务局局长的同时,也被任命为市财委副主任一职,并负责分管供销合作社、企业管理处等重要部门。

在市财委工作期间,顾准敏锐地看到地方工业的新兴发展,并专门成立了市财委地方工业处,为促进地方工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而在顾准负责的1950年到1952年这三年间,上海工商税收收入总额为25万亿元(旧币),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6.4%。1951年,上海财政税收比1950年增长79%,1952年又比1951年增长了34.8%,为全国财政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顾准为上海财政税收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他还主导和尝试了多项改革。他敏锐地发现,国营企业财务管理是财政工作中新的空白,在他的主导下,华东财政部公营企业财务管理处得以成立。此外,顾准还推行了新的“税收专管”现代税收制度,并建立了“专管、查账、店员协税”的核心以及“自报实交、轻税重罚”的纳税原则;并推动全市范围内的纳税户大普查,厘清了高达10万多户的工商业纳税户资料,并建立了财政预算编制制度,为中国的财税体制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2年,在全国性的“三反五反”运动中,顾准,这位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的财税专家、经济学者,被迫离开了大上海的财税一线舞台。而在顾准接管上海财政系统的三年时间里,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已从濒于崩溃发展为蓬勃发展的活力之城。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