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产业
 

2011年5月2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伏业“洗牌”

来源:中国企业报  

光伏业“洗牌”

(上接第一版)

质量隐忧

某些不合规模和标准的小企业,在质量标准等相关体系方面还不完善,一般只寻求瞬间盈利,而不能健康的发展与壮大。

据了解,光伏组件的质量问题已非个案,国外系统商已有过多次成批量的退货。光伏产品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安全和功率保证两方面,但国内尚未形成质量控制体系。

魏启东认为,质量纠纷问题主要是出自一些假冒产品。一些残次品假冒知名产品销往国外,引起了国际质量纠纷。他对我国大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还是非常认可。他说,一些小企业追求低成本高效益,在选购原材料时一味追求低成本,原材料批次性不合格是组件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

虽然利润空间下降了一半左右,但仍比传统出口业利润要高,目前纺织、机械等出口业的利润只有5%左右。朱翠汉说,因此相比较而言,生产加工光伏组件还是有利可图的。这就造成了这一领域的混乱现象。由于光伏组件制造在于整个太阳能投资领域的低门槛,光伏产业链主要为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系统及并网6个领域,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组件制造由于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相对比较短,技术和资金门槛比较低,而且最接近市场等特点,因此吸引了大批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朱翠汉说,由于很多企业在其他利润空间更小的产业无法生存,因而转投到光伏组件领域,造成这一领域良莠不齐,出现了很多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由于在国内组件加工和生产过程中,许多工序采用的是人工操作,所以员工操作技能的规范性和熟悉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组件质量。朱翠汉表示,“组件厂对于新进员工没有系统的培训就直接上岗曾经是普遍现象,相当一部分组件厂生产过程中管理水平非常低下,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我国光伏电站开发商大部分自己没有组件质量检测设备,因此下游对所购买产品的质量缺少控制力,导致上游和中游的漏洞传导至终端。

常州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最不愿意看到等质量问题暴露出来后,整个产业受到伤害。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新能源商会秘书长王月海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光伏产品不像其他产品那样,在短期内就可以发现质量问题,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寿命一般在25年,通常需要6至8年的观察时间。

也就是说,这样一个漫长的“潜伏期”给了一些企业有机可乘。

面临洗牌

“金融危机以前的光伏行业竞争是‘大鱼’、‘小鱼’混在一起的,大企业有大企业的生存能力,小企业有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现在是强者竞争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到了比实力、比耐力、比水平、比生存能力的时刻。”河北晶龙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说。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太阳能光伏设备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未来亚洲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将成为全球光伏制造设备的一个主要增长动力。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认为,太阳能领域,国内市场发展潜力比国外市场要大得多。他预计,国内光伏产能到今年底将达到28吉瓦—30吉瓦,而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也将于2012年出台,这意味着光伏产业将大规模启动。

当前的光伏市场只能算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进入了一个正常的市场周期。魏启东说,“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从研发、新兴到大量市场方参与进来最终实现优胜劣汰的过程。”

茂迪(苏州)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叶正贤预测,今年全球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将达到40吉瓦,但市场需求仅有14吉瓦—20吉瓦,供过于求的格局将十分显著。

“原来客户抢着买我们产品的时候根本就不提质量问题,现在人家再买我们产品的时候,提出把那些原来购进的缺陷产品抵我们的好产品。”一位光伏企业销售总监告诉记者。“我们如果不同意,就有可能失去这个客户。”

“在光伏市场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企业越要高质量生产产品。原来市场好的情况下,可能没有人太关注质量,而现在市场不好的情况下,是市场最挑剔的时候。”靳保芳坦陈,在市场法则面前,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观念。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如果说我们产品质量出了问题,可能首先就在竞争当中败下阵来。”

产业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朱翠汉认为,光伏企业亟须克服两大瓶颈:一是近年来产业发展过快,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缺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检测技术服务、共性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和推广应用技术服务等。

“行业危机的冲击,对光伏产业整体来说是利好,专业化的优势将得到更多体现,但中小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企业将被淘汰。”魏启东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