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红色资本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红色资本
 

2011年5月1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迎接建党90周年,本报从本期起开辟《红色资本人物列传》专栏。无论是公私合营过程中资本家的爱国故事、建国初期经济建设第一战的另类硝烟,还是中国工业企业先驱的奋斗情怀、改革风云中的央企巨擘……红色资本人物的传奇经历和奋发精神都跨越时代、历久弥新。

陈嘉庚的奇异旅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文

陈嘉庚的奇异旅程

陈嘉庚和毛泽东在一起

1915年的李铁民决计想不到25年之后的一次意外受伤会直接改变一次至关重要的旅程。

1890年,17岁的福建少年陈嘉庚跟随下南洋的人潮到了新加坡。1915年,另一个17岁的福建少年也踏上了下南洋的旅程,他就是李铁民。

25年之后,陈嘉庚和李铁民一同踏上了归国的旅程。

启程

1940年,身为华侨领袖的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实地考察抗战情况,这位少时白手起家、历经商海波澜的爱国商人,彼时未曾想到,他将踏上的是一段奇异的旅程。之前担任过新加坡《叻报》总编辑的李铁民以南筹总会秘书的身份一路随行。

1940年的陈嘉庚,早已是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他的实业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堪称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橡胶大王”。

在此之前的几年中,眼见国内抗战形势日益艰巨,远在异国他乡的陈嘉庚,组织成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亲自担任主席,团结各埠华侨,激励爱国热情,募捐款项支援抗日。南洋华侨捐款对战时财政经济的支持起了巨大作用。

1940年3月15日,南侨筹赈总会华侨回国慰问团正式出发,陈嘉庚任团长,李铁民任秘书,一行共四人,乘飞机抵达重庆。

出发前的憧憬和热情,很快消散。

在陈嘉庚眼前,战时的“首都”,一派虚华。政治的空气里充满了与抗日艰苦征战截然相反的气息。

蒋介石特意指拨的8万元接待经费,行政院长孔祥熙的豪华酒楼,身居要职的国民党官员生活奢华,街市灯红酒绿,达官贵人挥金如土。见此情景,陈嘉庚的心一天天往下沉。

陈嘉庚拒绝了蒋介石的奢侈应酬,他在重庆各报刊登启事,说明“慰劳团一切费用自理,不需消耗政府和民众财力”。

在重庆的日子里,陈嘉庚越来越失望。与此同时,来自国民政府蓄意挑拨的反面“宣传”,也让他对知之甚少的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有了强烈的好奇心。

站在陪都街头,陈嘉庚望着李铁民,两人似有默契,有了新的主意。他们打算为这次旅程找一个新的目的地。

延安。这是一个陌生的地名。陈嘉庚决意前往。他在一次和蒋介石共进午餐后坦言“延安通车亦欲前往”。一提延安,蒋介石便“有话要说”。在一如既往地“大骂”之后,蒋介石叮嘱陈嘉庚“千万不要受骗”。

然而,陈嘉庚去意已决。

5月26日,陈嘉庚一行抵达西安。次日,第18集团军总司令朱德访见陈嘉庚,并请他到第18集团军驻地西安办事处吃午饭。陈嘉庚慨然应允,但陕西省政府招待负责人寿家骏借故力阻其行。朱德只好改到下午3点,并说从延安经西安往重庆的周恩来也在此一同候见。陈嘉庚再次允诺。不想寿家骏有意将接待车驶往别处,拖延很晚方回。陈嘉庚十分恼火,但这更激发了他非见不可的决心。

5月30日,陈嘉庚一行乘车由西安去延安,第18集团军办事处派车随行。临行时寿家骏忽然提出省政府已派他送陈嘉庚到延安,于是同行,实际他是奉命监视陈嘉庚。

车行途中至洛川,一伙有组织的“民众”半道拦车,名义上是控告,实为诋毁延安。陈嘉庚和李铁民相视一笑,不为所动,继续前行。

奔赴

1940年5月31日下午5时,陈嘉庚一行抵达延安。各界民众5000多人齐集城外,欢迎陈嘉庚的到来。陈嘉庚走下汽车,向欢迎人群鞠躬,挥手致意。在随后举行的欢迎会上,陈嘉庚动情地说:“我早就希望来延安访问,现在实现这一愿望我很高兴,广大华侨热切盼望国共两党坚持合作,共同抗战,惟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侨胞爱国之心,为祖国抗战多做贡献。”

6月1日上午,朱德和夫人康克清陪同陈嘉庚一行参观延安女子大学。李铁民惊喜地认出了一个叫廖冰的马来亚归国女侨生,正是女儿李芳娇的同班同学。异地重逢,分外欣喜,李铁民向陈嘉庚引荐认识,陈嘉庚向廖冰仔细询问了在延安的生活和所见所闻,并同在校的20多名华侨学生进行了交谈。从这些华侨学生的口中,陈嘉庚第一次真实地了解了延安。他和李铁民都感到了振奋和欣喜。

从学校出来后,李铁民上车时不慎撞到了汽车门顶,头部受伤,流血不止,当即被送往延安中央医院治疗。

李铁民的受伤,改变了陈嘉庚的原定计划,原本只是短暂逗留的旅程,有了未知的变数。

当时为李铁民疗伤的是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傅连日章。傅连日章向陈嘉庚介绍了八路军、新四军在缺少军饷弹药和缺医少药情况下坚持敌后抗战的情况,陈嘉庚深受感动。

此后的几天里,李铁民住院疗伤,陈嘉庚则展开了真正的延安之旅。

震撼

在朱德陪同下,陈嘉庚前往杨家岭会见毛泽东。陈嘉庚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这个场景令他无比意外:一个穿着旧军衣的中年男人,站在窑洞门口———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住所。

虽然刚到延安的陈嘉庚已经初步感觉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与众不同”,但是近距离接触到如此朴实的毛泽东,他还是感到了深深的震撼。之前,陈嘉庚无数次想象过与这位中共最高领导的会面,但这样的情景绝不在他的预想之中。

窑洞里陈设简陋,陈嘉庚不禁联想起蒋介石府邸的豪华。相对于当日重庆的盛宴,陈嘉庚和毛泽东的第一次共宴,设于窑洞门前的空地上。没有高档圆桌,只有一张四张白纸当桌布的旧桌子,席间,一阵风吹来将白纸吹走,毛泽东索性弃之不用。饭菜仅有白菜、咸饭,惟一的荤菜是鸡汤。毛泽东抱歉地说:“我薪俸有限,没钱没鸡,这只鸡是邻居老大娘知我有远客,送给我的。”

虽无丰盛饭菜,但陈嘉庚吃得舒坦有味。那顿饭,陈嘉庚终生难忘。

相谈中,陈嘉庚坦诚地表示对两党的摩擦斗争不理解,他认为共产党应多做让步,要以团结求团结。毛泽东诚挚地表示“我们承认国民党是第一大党,拥护中央政府的领导,赞同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为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总之,我们的总方针是团结,但是只有在进步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

此后的几天,陈嘉庚与毛泽东的多次见面。一些小事让陈嘉庚既惊讶不已又无限感慨。一次他和毛泽东谈话时,一些在延安学习的南洋华侨学生走过来,不敬礼便坐下,并参加谈话,毫不拘束。一次,陈嘉庚在毛泽东办公室与之会谈,总司令部内的人都来参加,顷刻席间坐满,有一勤务兵迟到,望见长凳上毛泽东身边略有空隙,便塞身坐下,毛泽东向他望一望,把自己身躯移开点,以便让他坐得更舒适些。陈嘉庚甚至亲眼见到这样一幕:毛泽东烟瘾很重,有时烟刚抽一半,忽有客求见,他舍不得扔掉那半截,遂将烟火熄灭,客人走后又将那半截烟蒂拣回吸完。

毛泽东平等待人、勤廉朴实、虚怀若谷,让陈嘉庚惊讶之余更是钦佩至极。

在延安,陈嘉庚除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交谈外,还亲自走上街头,实地观察。目之所及,朝气向上的延安与腐朽虚华的国民党陪都截然不同。

希望

延安城外一里路,有一条百米长的小街,当地军民称它为“新市场”,是惟一的商业街。陈嘉庚专门前往观察。这里有百多家商铺,还有一家照相馆,土特产不少而工业品奇缺。陈嘉庚问一个店主:“政府有没有存货公卖?”答:“没有,都是我们自行经营的。”又问:“这里大商店大概有多少资本?”答:“大商店很少,听说有10万和二三十万的,大多是收买土产生意的。”与此同时,养伤的李铁民也和陈嘉庚一样被延安所折服。他甚至在住院期间向中共中央的工作人员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6月7日,李铁民伤愈出院,陈嘉庚也即将离开延安。当日,延安各界代表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欢送晚会。陈嘉庚登台讲话,他说这次访问延安,最满意的是“真正看到了中共方面坚持国共团结,坚持抗战到底,立场坚定,态度诚恳,真正感受到延安党政军民所激发的艰苦奋斗精神,所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陈嘉庚延安之行,实地了解到了延安之真相。在此之前,他把民族的命运寄希望于国民党政府,而通过延安之行,他开始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断定“惟有住在窑洞里的毛泽东才有希望拯救中国”。

“我未往延安时,对中国的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五十岁了,而且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陈嘉庚的这番话,为他历时7天的奇异旅程画上完美句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