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3版: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3版            纵深
 

2011年5月10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社科院灾后重建课题组专家认为,四川模式在本质上既是灾后重建的中国式道路,也是灾后重建的四川实践、四川创新和四川方法,是在集中统一的抗灾救灾体制下形成的。这一体制以中央政府为核心,采取非常规手段进行统一指挥,集聚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在灾后重建中采取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以对口援建为手段,引导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迅速向灾区聚集,加上国际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四川创造灾后重建的奇迹提供了重要条件。

中国模式:世界共享

“5·12”三周年特别报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玉志实习生张潇艺/文

“5·12”三周年特别报道中国模式:世界共享

2011年4月23日,“3·11”日本强震海啸重灾区宫城县气仙沼市仍在进行灾后清理。中国在汶川地震灾后构建起受灾地区与未受灾地区结对的援建网络,这种经验被应用于日本的灾后重建工作中。 孙自法/摄

5月8日上午10点,重庆,力帆集团汽车销售公司门前,6辆力帆SUV汽车,20多人的团队整装待发。

“我们此次行程总共5天,途经汶川、北川、绵阳等地。”力帆集团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荣告诉本报记者,在“5·12”汶川地震三周年来临之际,公司再次举办支援灾区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

“重庆和四川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尤其是地震后,我每年都会去四川灾区。”陈荣告诉本报记者,汶川地震三周年任务提前完成,感觉我国政府非常强大,三年重建承诺完全到位,充分感受到灾区尤其是国家发展速度非常快。

从重建规划的前瞻性规划,到对口援建的制度性首创,短短三年时间,四川震后灾区重建工作乃至期间形成的中国重建模式,充分得到了世人乃至世界各国的认可和赞同。

4月25日至26日,在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四川省委在成都举行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研讨会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专家表示,“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地震灾后重建,首次打破“先恢复、后发展”梯次重建的常规模式,应用“破窗理论”,加快灾后重建进度,形成“恢复与发展相融合”同步重建的新型模式,将其概括为发展型重建的四川乃至中国模式。

组织与效率:中国速度

“重建工程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重建速度必须服从于重建质量,将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每一项工程都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课题组专家特别强调。

2008年5月12日,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一天,8级强震猝然袭来,山河移位,满目疮痍。四川,这个中国西部最适宜人们居住的省份之一,举世瞩目,国有殇,人有爱。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梁平县因离震中汶川较近,一所学校以及多间建筑轰然倒塌,造成多名学生伤亡。

70岁高龄的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震后第二天就亲赴灾区现场,为学校孩子们及时送去爱心,并捐资300万元建造一所新的光彩学校。

尹明善的善举,在3年后仍然被延续。

陈荣说:“此次行程主要是一个公益行动和绿色环保主题的宣传,去力帆集团捐建的光彩学校回访,在灾区宣传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再次支援四川尤其是地震灾区的建设。”

而在浙江阿里巴巴总部,在地震发生后,立即成立“灾后重建工作小组”,并投入2500万元作为专项基金,专用于灾区灾后重建。

“地震时,青川花了3天才将信息送出。”阿里巴巴内部一位员工告诉记者,信息的闭塞拖了后腿,阿里巴巴决定支援青川互联网建设。

2009年4月,青川县与阿里巴巴集团签订了《关于推进青川县电子商务应用合作备忘录》战略合作协议,计划用7年时间努力将青川建成西部电子商务强县。

短短3年,青川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记者从阿里巴巴了解到,就在4月11日下午,淘宝四川商盟青川分盟组织了与成都淘宝创业园网商、四川商盟网商代表进行座谈,目前已有3对网商开始初步交流合作事宜。

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第一时间,中国重汽集团捐助了价值2000多万元的现金和车辆支援救灾。

此后,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山东省对口援建灾情最重的北川。

中国重汽仅用了短短115天,一个投资20亿元的项目就建成投产。这是中国重汽集团绵阳卡车项目建设创造的速度奇迹。

这些都是作为经济细胞的中国企业在震后第一时间做出的抉择。

在企业自觉交出合格答卷的背后,是四川灾区重建的速度和效率。

三年间,在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个场合,“中国速度”格外引人注目。

在地震发生当天,我国相关部门就迅速在新闻媒体发布消息,消除坊间谣言。随后,国务院立即部署抢险救灾事宜。

翻看过去3年四川灾后重建的日历,从“百日攻坚”到“千日奋战”,从“项目书记”到“项目局长”,四川灾后重建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四川速度”、“中国速度”,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是四川省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项目,由中铁二局负责相关施工。

经过300天决战,中铁二局夺取了成都至都江堰铁路建设的全面胜利。

“在重建过程中,没有普通标准,只有最高标准,全部建设的项目都是按照最高标准设计、施工。”中铁二局工会相关负责人罗聂告诉记者。

课题组专家表示,为了保证重建速度,通过开辟灾后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5+2”(即无工作日与休息日之分)、“白+黑”(即无昼夜之分)、“晴天苦干、雨天巧干”的顽强拼搏,大幅度缩短了建设工期。

“重建工程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速度,重建速度必须服从于重建质量,将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每一项工程都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课题组专家特别强调。

汶川经验:启迪日本

林家彬认为,通过总结日本阪神大地震对于我国四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有5点启示:灾后重建工作中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重建工作要重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重建规划应按照轻重缓急统筹进行;产业复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放在重要地位;产业复兴要把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

2011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三周年。而就在两个月前,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3·11”大地震。

日本“3·11”大地震和海啸过去近两个月时间后,灾后重建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业内人士预计,相比1995年日本发生的阪神大地震,此次日本走出危机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日本二战以来遭遇的最大危机。

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日本已经建立起先进的地震防御体系以及灾后重建体系。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林家彬的研究显示,阪神地震发生后,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成立了专门机构,以对灾后重建工作进行指挥、指导和协调。

随后,日本在1995年2月至3月间紧急通过了16项特别立法,作为灾后重建及震灾善后工作的法律依据。同时,日本震灾创建复兴基金,扶持灾民和受灾中小企业。

西南财经大学杨雯等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认为,震后,日本神户市开始了长达10年的重建工程“不死鸟计划”,分“紧急、应急对应期”、“复旧期”、“复兴前期”、“复兴后期”四大阶段。

同样多灾多难的印尼和美国,其灾后重建工作也为人瞩目。

杨雯认为,纵观日本、美国等多灾国家的经验,其在震后救灾中有着相似的措施,例如,灾后立即成立专门的重建机构,保证救灾重建计划能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保险机构的全力赔付;利息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设立重建基金等等。

不仅如此,中国救灾重建中的对口支援,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灾后重建创新,中国所独创的经验和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口援建经验在日本也得到了应用。参加过日本阪神地震重建的日本兵库震灾纪念21世纪研究机构首席专家、同志社大学教授林敏彦曾经亲身到过四川地震灾区并参加震后重建的研讨会。

林敏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四川的重建中构建一个受灾地区与未受灾地区结对的援建网络,发达地区为灾区提供居住场所和工作机会。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方法,类似的经验被应用于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及海啸的灾后重建工作,日本西部未受核辐射威胁的地区对东北部的家庭提供帮助,其形式类似于中国重建方案中的“结对子”。

通过总结国外灾后重建的经验,对于汶川地震以及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来看,3年时间,我国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实质性突破。

据成都市政府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成都市3148个灾后重建项目已完工2956个,累计完成投资831.8亿元,城乡住房、道路、水利、电力和通讯设施重建基本完成,学校重建全面完成,生态环境逐步修复,灾区经济全面振兴。

对口支援:中国特色

课题组专家认为,四川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最为突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发展型重建。

课题组报告显示,发展型重建作为四川模式的主要支撑,在发生特大地震灾害的特殊情形下,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举国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战胜灾难、化危为机、危难崛起,实现全面跨越和提档升级的科学发展过程。

日本阪神地震,最后一户入住新房用了7年时间;美国新奥尔良飓风之灾,6年多时间过去仍有一半人无家可归。

而5月的汶川,大山披上了嫩绿,油麦在春风中摇成了碧浪,新建的城镇静卧在雪山脚下,美丽得如同一朵朵绽放的雪莲……

“最短仅需27分钟。”一年来,人们早已习惯于成灌快铁往返于成都市区与都江堰之间的快捷和方便。而仅仅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日夜机器轰鸣的建设工地,直到2010年5月12日成灌快铁正式通车。

“灾后重建中,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罗聂告诉记者,中铁二局人勇担央企责任,在川、甘两省30多个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为3200余名灾区群众建起了新家园,让20000余名孩子走进新校园,修建140余公里公路和铁路,完成100余亿元灾后重建任务。

这仅仅是灾后重建工作的一个缩影。

4月21日,为期数日的中外媒体“重返灾区看巨变”采访活动结束,由于日本和中国台湾处于地震多发地带,中国台湾、日本媒体记者对中国的对口援建模式大加赞赏。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在世界上首创了对口支援机制。

广东、山东、浙江等21个省市立即行动起来,对地震灾区公共基础设施重建、住房重建、经济规划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支援。

课题组专家认为,四川灾后重建的成功经验在于搭建了对口援建双方合作和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双方之间的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援建合作格局。

“四川灾后重建中的援建不是代建,更不是包建,受援方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援建方推进项目建设,同时更要充分发挥灾区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灾后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课题组专家在研讨会上说。

课题组专家表示,与此同时,四川模式又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规划制定、政策支持、环境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不能缺位。而市场运作则体现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力量,整合资源,破解投融资难题。

3年的灾后重建成就不胜枚举,回顾3年走过的路程,课题组专家认为,四川模式的本质属性其实是中国式道路。

据了解,纵观国内外以往的灾后重建模式,大都采取了先恢复后发展的方式。即优先恢复基本的、紧急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再进行产业重建,而在产业重建中大多也是以先“复原”为主,再考虑“升级”发展,其结果是灾后重建的速度比较缓慢,重建时间较为漫长,有的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

而四川、甘肃、山西等灾区经过3年重建,无论是灾区群众还是业界各方都普遍认为,重建使当地的发展水平比相对落后的震前至少迈进了20至30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