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消费电子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消费电子
 

2011年5月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空调业盛世显隐患
成本洗牌战或重启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许意强/文

空调业盛世显隐患成本洗牌战或重启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市场上并未获得井喷的空调企业们,丝毫没有半点沮丧。

就在2011年一季度,《中国企业报》记者获悉,国内空调业继续保持着大幅增长趋势,其中市场销售量和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劲增17.7%、32.1%,在所有大家电产品中一枝独秀大幅领涨,展现了这一竞争高度白热化产品领域的发展盛世。不过,亦有行业观察人士担忧,空调业持续大涨背后,隐藏着大部分企业在产品升级换代下的成本控制新难题,或将引发国内空调业在今年的洗牌。

量增利更多

市场监测机构中怡康市场研究总监彭煜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今年一季度,相对于彩电市场零售量出现的6.7%下滑、洗衣机市场出现的13%下滑、冰箱市场出现的略增0.2%、空调的零售量同比增长17.7%,销售额则出现了32.1%的大幅增长。”

空调两大巨头美的电器(000527)、格力电器(000651)的一季度业绩报告也印证了彭煜的上述说法。今年一季度,美的电器的营收达到305亿元,同比劲增96.13%,净利润达7.11亿元,同比再增17.53%;格力电器的营收为172.7亿元,同比劲增68.91%,净利润达9.35亿元,同比劲增46.27%。

空调分析师张彦斌表示,“除了规模增长推动下的销售额增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空调市场售价的整体走高。与去年相比,空调价格的确是涨上去了。”彭煜则认为,“空调利润大涨的背后,得益于销售规模的继续增长、定频转变频的产品结构升级拉动以及节能惠民政策持续效应显现。”

由于节能惠民补贴政策的调整,今年国内空调的市场售价无法与去年同期直接对比。彭煜则指出,“国家政策补贴金额的减少变相推动了空调市场售价的上涨。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在市场上销售重点从定频转向变频,两者的价格差高达600—1000元,这也推高了销售额的增长。”

变频化商机

“五一”前后,《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国美、苏宁两大家电卖场走访中看到,变频空调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推广的主角,占据着各品牌专柜的主要且醒目位置。一位苏宁卖场的海尔导购员介绍,目前海尔90%以上的均为变频机,2013年定频机就要退市了。今年3月,美的则宣布未来3年内将全面在国内市场停产定频空调,转向变频空调。

彭煜则表示,“目前,各大空调企业的销售专区,定频机与变频机的比重正出现四六或三七的趋势。可以预见,国内变频空调的市场销售占比将突破50%。”《中国企业报》记者对美的、格力、海尔、志高、奥克斯、海信等市场主流品牌的调查发现,导购员向消费者首先推荐的正是变频空调,各家的主销空调型号中定频机仅有2—3款,七成以上的精力置于变频机上。

“五一”期间,记者从家电卖场了解到,格力一款1.5匹变频空调成交价为3399元、一款1.5匹定频空调成交价为2799元,海尔的一款1.5匹变频空调成交价为3499元、一款1.5匹定频空调成交价为2499元,美的一款1.5匹变频空调特价机为2998元、一款1.5匹定频空调特价机为2298元,志高空调一款1.5匹变频空调售价为2800元,奥克斯一款1匹变频空调特价机售价为2199元。

一位不愿具名的空调企业人士透露,“变频空调的热销,给企业的营收规模和利润均带来直接拉动,也推动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最终引发了企业群体转战变频市场。”

新成本洗牌

今年初以来,因“原材料成本上涨引发的空调涨价”已酝酿数月,不过《中国企业报》记者了解到,由于美的、格力两大巨头在空调价格上按兵不动,空调价格未能出现大的变动。

实际上,在原材料成本价格节节攀升、节能惠民政策5月底退出、大企业市场价格按兵不动、市场变频化热潮全面袭来,给国内不少二三线空调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彭煜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6月将成为空调价格上调的时间窗口。惠民政策退出会变相推高空调价格。同期还会遏制变频空调价格下调的趋势,从而推高空调整体的价格走势。”

不过,对于不少企业而言,政策调整引发的价格上涨,在原材料持续上涨、产品结构调整趋势下,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有企业人士抱怨,“政策退出引发的价格上涨,无法解决企业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变频转型同样面临着市场竞争下的价格压力。”

张彦斌指出,“今年以来,国内空调企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成本控制下的洗牌风险。大企业在综合实力得到强化的背景下,建立对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突发环境的抗压能力。与之对应的是,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极容易受到成本大幅波动下的洗牌冲击。”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