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理论/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理论/观察
 

2011年4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碳标签向市场准入门槛演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许晶婧/文

碳标签向市场准入门槛演变

2011年是多个国家和地区碳标签制度试水的一年,多国碳标签标准将从筹备进入运行或试运行阶段。

碳标签只是开始

碳标签如果一直只是作为自愿标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的冲击还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碳标签在各国普及率不断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其纳入采购标准,碳标签极易演变成强制性标准,或者和强制性标准具备同等的效力。

英国是全球最早对产品推出碳标签制度的国家,2007年3月即推出全球第一批加贴碳标签的产品,其后日本、德国、法国、韩国、泰国、美国也相继推出碳标签计划,碳标签制度推广是大势所趋。发达国家大型超市及跨国公司已经展开了碳标签尝试,包括英国最大超市特易购(Tesco)和Mark&Spenser、法国超市巨头卡西诺(Casi-no)、美国Timberland等。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以每家供应商至少有50家上、下游厂商计算,影响所及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都在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大量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将不被纳入跨国公司的采购体系。

今年我国石材出口欧美将实行双证认证,即CE认证和碳标签缺一不可。法国新环保法至2012年7月1日试运行结束后,将进行全面评估,以决定是否需要转为强制计划,届时法国将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行碳标签强制标准的国家。

伴随碳标签普及率的提高以及ISO国际标准的出台,碳标签强制认证的技术基础和经济基础正在不断成熟,从自愿遵守向强制执行的远景慢慢靠近。即使其没有成为强制标准,各种行业标准、跨国公司采购标准以及政府采购标准足以使其构成市场准入门槛,现在碳标签制度已经由原来产品的“绿色加分项”开始逐步向市场准入标准演变。

贸易规则将进一步演变

碳标签制度成为市场准入标准,这是否就是终止了呢?现实还远远不会这么简单。

低碳规则已经开始成为全球贸易的新规则,历史证明,任何一种全球发展规则的确立,背后都是各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较量。不难发现极力推崇低碳经济的国家基本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欧盟、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打造低碳经济的技术基础,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中欧盟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基本上没有增加化石燃料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欧盟中低碳技术最为领先的丹麦,从1990年到2005年GDP增长了75%,而能源消费增长几乎为零,还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净出口国。

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足足领先发展中国家30年,在倡导低碳贸易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几乎具有绝对的优势。通过推行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可以降低对世界上主要产油国、煤炭大国如中东、俄罗斯、巴西、中国等的依赖,减轻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并且低碳经济还将成为发达国家的新经济增长点,催生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在商品上加贴碳标签仅仅只能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形成一定影响,但具体决定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还有其他各种因素,主要包括价格和质量。对于中低收入消费者价格仍然是其主要考虑因素,中国产品仍可以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继续占据国际市场。因此碳标签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一定冲击,但是并不足以弱化中国的经济地位乃至形成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

然而由低碳规则发展而来的低碳标准,对世界的影响则广泛深远得多。低碳标准属于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一部分,可以涉及各个行业以及商品从生产到销售再到回收的整个流程。例如倘若欧盟要求中国出口的家电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不超过一定限额,超过限额将拒绝进口,此时中国家电企业就只能采取逆推的方式,要求从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至物流、零售商提供低碳限额以下的产品和服务,短时间内上游生产者无法提供相应产品,国内企业将只能进口低碳原材料,这将会导致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大规模上升以及出口受到严重阻碍,要求我国整个工业体系升级换代。

2009年6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09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提议从授权的2020年起不实施碳减排的国家征收惩罚性的“碳关税”。尽管目前还处于“纸上谈兵”阶段,但足让发展中国家不寒而栗。世界银行和美国彼德森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预测,一旦实行碳关税,中国制造业出口额将削减1/5,所有中低收入国家出口额将削减8%。

尽管如今国际经济环境还不成熟,过早实行保护主义的低碳贸易措施将会影响到全球经济复苏,现在宣传低碳标准、碳关税的政治目的仍远大于其经济目的,但是无可置疑的是低碳规则将会给广大发达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带来全球经济和政治的主导权。低碳在未来将会和技术标准、关税这两个非关税和关税手段走向结合,碳标签制度要求完善的基础认证体系,将成为未来低碳标准和碳关税的技术基础,同时也是目前影响较小的做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