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不应在涨价潮中“趁火打劫”跨国奶粉企业滥用消费者偏好不断涨价会伤害自己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杜文/文
企业不应在涨价潮中“趁火打劫”
据媒体最新报道,雀巢部分奶粉产品在被国家发改委约谈后悄然涨价,平均涨幅高达20%。同其他产品以原材料价格上升为理由涨价不同的是,业内专家认为雀巢部分产品涨价是源于产品垄断。
在涨价成为一种风潮的情况下,雀巢以垄断地位进行大幅涨价大有趁火打劫的色彩。
自从2005年以来,尤其是出现“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许多国产奶粉就失去了市场的信任。随之而来的是洋奶粉成为消费者的宠儿,并在竞争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人们痛恨三鹿这类极少数的民族企业烂泥扶不上墙,拱手让出了奶粉市场的大部分江山;另一方面,人们始终对雀巢这些跨国企业占据垄断地位心存忧虑,奶粉(尤其是婴幼儿奶粉)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掌握在跨国企业中。
事实上,这种忧虑并非空穴来风。自从“三聚氰胺事件”出现后,掌握了话语权和定价权的洋奶粉一直处于涨价的通道中,涨价频率逐渐增快。
据媒体报道,仅在今年3月下旬,澳优、雀巢供应商向零售商正式发布涨价通知,宣称零售价将会上调10%左右,随后雅培涨价;此外惠氏和美赞臣供应商的口头通知涨价。而眼下雀巢又在悄悄地进行涨价。
目前,企业一般都以原材料价格上涨为理由进行涨价,在市场经济中,根据生产成本上升提高产品价格有其合理性。然而,在洋奶粉中,依据成本上升调整产品价格的理由并不充分。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国内、国际奶源价格波动不大,与去年底差不多,现时国产奶源价格为3.2—3.4万元/吨左右,进口奶源为3.5—3.6万元/吨左右,白糖价格也与去年底差不多。从原料价格来看,洋奶粉成本增加并不多。它们之所以选择涨价是背后追求高额利润的冲动而已。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更高度概括了企业和商人的行为的根本动机。跨国公司漂洋过海,辛辛苦苦在全球各地布局生产和营销,无非是一个“利”字罢了。这种动机在市场经济中并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然而,雀巢等洋奶粉在近几年中利用了垄断地位,掌握了大部分话语权和定价权后,一而再,再而三地涨价,就值得反思了。
在奶粉行业,我们悲哀中国民族企业不争气,用添加三聚氰胺这种下三滥的手段自毁长城,在市场竞争中输得一塌糊涂。因此,对于洋奶粉掌握市场垄断地位,掌握话语权和定价权,我们也认可其赢得光明正大、赢得轻松。但是,当雀巢等洋奶粉在市场竞争中成为赢家之后,并不意味着这些跨国企业可以在中国市场中为所欲为,成为“赢家通吃”的样板。胜利者同样需要遵守商业道德规则,需要践行社会责任。
此轮雀巢等洋奶粉涨价,原因和目的是清晰的:利用商品普遍涨价之风大幅提升自己某些产品价格达到获得高额利润的目标。这与成本基本无关。洋奶粉敢于增快涨价频率和涨价幅度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消费者对洋奶粉存在偏好;另一个是通胀的大环境。趁火打劫的味道很强烈。
被市场偏好的洋奶粉跨国企业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在市场竞争中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永远的输家。中国民资奶粉企业因为自我作践,毁了自己的前程,但并不意味着中国民资奶粉企业就会一蹶不振,永远萎缩在市场的角落中。如果这些民族企业能够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总会有崛起的一天。还会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说中国民族奶粉企业是用三聚氰胺毒害了消费者的同时也毒害了自己,那么跨国奶粉企业很可能就会因滥用消费者的偏好不断涨价伤害消费者的同时伤害自己。添加三聚氰胺是不道德的、违法的;同样,滥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肆意提价获得高额利润也是不道德的。这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雀巢奶粉部分产品悄悄提价高达20%,不仅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雀巢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