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包容性增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包容性增长
 

2011年4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的质量问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万斯琴/文

发展的质量问题

“科学发展更关心的是包括社会、生产方式、理念上的角度,它的规律是落在操作层面。但是包容性增长的创新,更具体的问题是关心发展中国家的很多不平等的问题,经济要发展,具体到了人,不是竞争力、GDP和技术,关心的是社会群体。”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郭斌教授说。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和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两个会议都出现了“包容性增长”这一话题,并引发了包括企业在内的各个阶层的热议。

这个一经出现就很快获得全社会普遍认同的概念,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乃至未来更长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

“包容性增长不仅是在理念上,也会在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从而推进不同国家、民族和公民的共同发展,平等参与、共享成果。”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彭建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含义的同一理念

两年前,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此后,“包容性增长”开始成为政界、学界乃至普通百姓热议的话题。

虽然关于包容性增长,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是所表述的是同一个理念。“现阶段,要探讨的是包容性增长怎么变为一种模式,考虑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例如浙江地区,藏富于民,对老百姓来说,这里有产业集群,中小企业通过产业聚集共享资源,个人与创业,积累个人财富,包容性就体现在收入上,自发而发产生的。”郭斌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离包容性增长的要求依然有较大差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长安表示,“目前我国出现的诸多经济社会失衡问题如贫富差距、仇富心态、劳资冲突等,几乎都能从机会不均等中找到答案,这个时间,就特别显现出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学术界认为,中国之所以会特别关注或强调“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性,是因为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及群体差距在内的中国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群体分享社会公共服务不均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国按基尼系数指标显示的贫富差距仍在扩大。

导致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投资、出口拉动,消费的比重偏低;在产业方面,重工业劳动高,服务业比重偏低;经济和社会相比较,社会领域发展相对差一些,特别是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状况、城乡差距还比较大,这种增长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均衡的增长。

金融危机的爆发,实际上是对当时经济失衡状况的一种强制性的改变。经过这场危机之后,大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确实存在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对投资、出口的依赖性比较强,而中国恰恰受这种冲击比较明显。

博鳌亚洲论坛年度报告《亚洲经济一体化2011年度报告》指出,2010年,亚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超过45%。但与此同时,亚洲地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并不平衡,亚洲各经济体自身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并不平衡。

我国正是处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重要调整的时期,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将从依靠外需型转为内需性的经济增长。事实上,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济恢复较快。但与此同时,从经济学家到中央政府都开始思考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更加可持续的问题。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对本报记者表示,“‘包容性增长’无非是指蛋糕做大了,大家分享,关键是看怎么做。”

提高国家和民众幸福度

如何分好经济发展这块大蛋糕,即如何合理和平等地分享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但从目前来看,中国仍然没有适时成功地展开由发展向分享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移。

郭斌认为:“中国现在不仅要发展,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包容性。”

彭建国表示,“其实‘包容性增长’不仅仅是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还要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向全社会倡导这样一种理念,就是应该像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要让人民过上一种很幸福的、有尊严的生活,这就是‘包容性增长’所要达到的目的。”

李长安认为,实现全体居民的机会均等,是倡导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前提。首先,应该创造一种公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坚决消除各种妨碍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要重视每个人的生活质量,立足于个人视角。我们要基于国家层面进行思考,也就是基于各国的生活、政治环境以及法制等方面进行着手。为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基础教育、法制、提高人权意识、兼顾发展与环境和提高女性地位等课题,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福田康夫说。

在此之前的41天,作为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对中国的幸福指数浓墨重彩地描述,字里行间涉及了民生问题的方方面面,而如何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则是贯穿这些政策措施的主线。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包容性发展。由此可见,包容性增长已经以其特殊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

值得关注的是,包容性增长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构建和谐社会为最终目的的一项意义重大的倡导及决策。

“目前,我们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必须要下决心对行政进行改革,在公共政策决定、公共预算制定、公共行动中做到公开透明。”中国行政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竹立家说。

“无论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还是全面实现可持续,保障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要求必须是包容的,而不是排他性。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就必须惠及所有人群,要全面实现可持续,就必须强调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相互包容,不能允许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和产业发展严重失衡。”郭斌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