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观察
 

2011年4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企业应重视中国式管理经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华强/文

企业应重视中国式管理经验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或“中国模式”的特别关注,使得“中国模式”成为国际论坛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导者们并没有刻意追求一个骄人的模式,但是实践中确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其中包括企业管理领域。我们不妨把“中国模式”项下的企业管理经验称之为中国式企业管理,其中的优势值得我们在经济转型中弘扬。中国式管理已有丰富的积淀

无论“中国模式”是否最终确立,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显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实际上,企业的管理实践已经为中国式管理作为一种模式来总结,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企业应该引起重视。

海尔管理模式已进入国际管理学界前沿———比如哈佛大学、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的案例库。海尔集团形成了自己的管理优势,其中“吃休克鱼”理论、“斜坡球理论”、“海尔人人成为老板”的理念在业界脍炙人口。

一些富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和有关管理专家对中国的企业管理进行了可贵的理论探索,足以整合为中国式企管的初步框架。2010年6月,在主题为“创新中国管理模式”的一个企业家会议上,来自全国的500余知名企业家一致表示,要肩负国家战略转型时期企业家使命,创新中国管理模式,推动中国管理变革,实现中华民族新的腾飞。中国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于2005年设立的“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每年举办一次“评选活动,旨在通过表彰和奖励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企业家,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截止到去年已举办了六次。对获奖企业家所培育的管理模式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中国式管理有三个基本特点

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和建设还在探索当中,那么中国式管理同样不能定位成一个预先设计好的模式;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这个进程当中,对已有的管理经验和理论思考进行必要的梳理。尽管对这种梳理难免会见仁见智,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有争议就怯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至于把这种梳理的话语权恭让给他人。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可以从中国式管理的一些主要特点开始讨论,以便抛砖引玉。

首先,中国式管理建立在智慧人假设之上,保持劳动者的尊严是一个重要课题。与西方的管理理论分别建立在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或者复杂人假设之上不同,中国式管理的人性假设是智慧人。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劳动者无疑是智慧的。然而现代智慧人的特定含义是相对于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或者复杂人而言的,是说劳动者已经不是廉价的劳动力,至于他们是表现出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动人或者复杂人的特点,取决于他们对客观环境的理智判断。智慧,在本质上是一种真善美的存在,然而向善的智慧表现为现实的善,服从于劳动者的生存质量。这决定了管理者必须对劳动者平等相待,因为彼此在智力上是平等的;企业必须保证劳动者的尊严,把劳动者视为智慧人是以人为本的逻辑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其次,中国式管理重视团队精神,在竞争意识的强化中强调道德血液的流淌。改革开放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意识,利益意识表现在企业层面,离不开团队的竞争意识。中国的企业家喜欢用鹰、马、牛甚至狼性图腾表征团队的竞争意识,然而企业的社会责任又要求企业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约束条件必不可少。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合理的答案只能是创新,在正道感召下的差异化发展。差异化之“差”指的是差别,是合理的分工;“异”指的是优异,需要不断地用技术进步来支撑。两者的结合正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比较优势为中心的综合发展战略相一致,并且可以继续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分工中突显优势。

再次,中国式管理成功的基础是执行,在利用各种管理工具时需要对执行进行不断地校正。脱颖而出的企业家无不重视执行力的提高,因为与决策相比较而言,执行对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同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了提高执行力,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工具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管理工具科学性没有国界;但是,执行的差异和执行中出现的变异和博弈告诉管理者,要想克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必须时刻做好对执行力的校正工作。中国式管理的活力在于实际效能

中国式管理作为一种模式,当然是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它是中国企业完成公司化改造之后,管理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即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的产物;而且还是对成功的企业先进经验的总结。应当承认,改革开放难免鱼龙混杂,并非境内所有企业管理都很规范,并非每个企业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有的企业只是在三个特点的某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一些,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正因为如此,提炼出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可以对企业管理实践产生积极地导向作用。

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特点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一方都以其他各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如果说智慧人假设是中国式管理的基础和归宿,那么道德血液的流淌和校正执行力扭曲则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而它们每一方都是管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缺一不可。在实践中除了要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更要注意其可操作性。

一方面,中国式管理必须有相应的硬件作支撑。比如信息化管理,中国企业直接引进国外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成功的不多,倒是自己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实用;另一方面,中国式管理并不排斥国外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工具,只是需要更加重视背景营造和基础建设,为此而提供服务和保证条件。

应当指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中国式管理能否经得起新的实践考验,存在着相当的变数。中国式管理作为一种模式的形成,与在具体的市场竞争中保证胜出是两回事,前者不能代替后者。在新的考验面前,中国式管理要想保持一个模式的生命力,这个模式必须具备较高程度的自组织性,至少要完成两个任务:一个任务是学习,在应对外部挑战中保证学习能力的提高。再一个任务是整合,在内部利益的冲突中能够形成共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作者系管理专家)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