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惊现牛肉膏:
猪肉摇身变“牛肉”
来源:中国企业报
多地惊现牛肉膏:猪肉摇身变“牛肉”
事件回顾
有媒体日前报道,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及其周边市场出现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可以把鸡肉、猪肉加工成为口感以假乱真的“牛肉”。
据报道,牛肉膏是一种添加剂,是食用香精的一种,主要成分是新鲜肉类、各种氨基酸、味精、水解蛋白等。
通常而言,一瓶一斤装的牛肉膏可以让50斤猪肉变成牛肉。如果一次腌制50斤猪肉来冒充牛肉,就可直接省下近千元的成本。
各方热议《人民日报》:别再让食品安全标准成为仅仅变成政府公文
在百姓看来,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标准或者庞杂,或过于专业,或是覆盖有限,并不便于掌握和使用,反而更像种种公文。
已有的食品安全标准,只有更多地走下文件,让百姓掌握,才能打消黑心商家利字当头的侥幸心理。人民网:食品安全警钟为谁而鸣
行政监管积弊不除,食品安全的承诺即是一句空话。而行政体制内积弊是不可能依靠自查、自检就可以破解的,需要来自外界强有力的监督和问责。上海“染色馒头”事件发生后,无良生产企业迅速被吊销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公司法人代表等5名犯罪嫌疑人被公安部门依法刑事拘留,但对监管机构的司法问责将何时启动呢?渴求食品安全的消费者,同样期待司法之剑挥向这些领域,追问这本应确保公民安全的“最后防线”是如何崩塌的。《新京报》:食品监管患上了媒体依赖症
回望这一系列食品丑闻,一个比食品安全的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这些问题很少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而多是媒体报道的结果。比如,除了“牛肉膏”是合肥工商部门发现的,其他毫无例外是媒体暗访的结果:上海染色馒头是央视暗访的结果,江苏“水银刀鱼”是有网友微博直播过程后,媒体跟进调查的……也就是说,食品安全问题患上了严重的媒体依赖症。人们难以从食品监管部门那里获取信息,而媒体扮演着曝光的主角,这意味着正常监管制度的失灵。这让消费者很没安全感。《新民晚报》:“牛肉膏”拷问监管“踢皮球”
按理说,面对食品安全事件,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职能部门就应该迅速反应,可面对举报,职能部门为何不能先接“举报”,再把案件转交给有权受理的部门,协助并督促解决呢?看来,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实行食品安全投诉“首问负责”制度,杜绝“踢皮球”现象发生,应成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