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8版: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8版            调查
 

2011年4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变现”张艺谋?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见习记者宋江云/文

“变现”张艺谋?

张艺谋、王潮歌的“印象”艺术,和马云、虞锋和史玉柱的云峰基金,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财富故事?

自云峰基金注资北京印象创新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印象”)5000万美元后,关于北京印象谋求上市的传闻不断。近日又有消息爆出,北京印象已经准备启动IPO,并进入资料整理准备阶段。

4月12日,本报记者向云峰基金高层求证是否确有其事时,得到的答复是“近期还没上市的打算”。此外,目前北京印象工商注册依然是“有限公司”,不符合股份制公司的上市条件,可见其上市进程离实质性操作阶段尚有距离。

张艺谋一直是印象系列的招牌人物和宣传点,但真正负责制作这个系列的实际制作人是王潮歌和樊跃。在《印象·普陀》首演前,张艺谋透露由于近期筹拍《金陵十三钗》,他已经辞去印象系列“总导演”职务,目前只以“艺术顾问”的身份参加印象系列作品。今后卸下“张艺谋”名头的印象能否依旧“红火”,值得怀疑。

但北京印象谋求上市的传闻纷繁复杂,也并非空穴来风。业内推测,阻力可能存在于张艺谋、王潮歌、投资方等多方利益的如何平衡之处。张艺谋一手打造的印象艺术系列,能给张艺谋带来多大的市场溢价?风投注资催生上市传闻

2010年12月17日,云峰基金宣布注资北京印象金额达5000万美元,这已是北京印象的第三轮融资。

北京印象早期仅仅是工作室架构,2006年4月IDG进行了首轮注资,随后又联合高盛、海纳亚洲追加2500万美元,在工作室改组为有限公司之后,陆续增加了法务部、财务部等部门,逐渐成为一个正规的文化公司,印象系列的商业机器逐渐运转起来。从2003年至今,印象系列一共诞生了6部作品:《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和《印象·普陀》,据业界估计,7年来5部剧目已使北京印象从中获益20亿元。

“以5000万美元投资印象系列,这是云峰基金成立以来首个官方正式披露的投资案例,也是继马云和虞峰投资华谊兄弟之后,云峰基金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又一标志性手笔。”事后,北京印象CEO王潮歌高度评价了云峰与北京印象的联姻,她认为,“北京印象与云锋的合作,绝不是战术的,而是战略的,资本对文化产业的信心,也使文化产业对自己有了信心,同时文化又将促使资本向更宽泛更人性的领域拓展。”

资本的轮番推动,上市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有关北京印象上市的传闻也不绝于耳。事实上,北京印象的上市传闻和王潮歌的多次高调表态不无关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潮歌也毫不忌讳地谈论公司上市的话题,“所有的钱都是趋利的,不是做慈善的”、“用上市证明企业的成功非常幼稚,上市只是生理需要”。

对于上市时间表,王潮歌认为,上市完全看企业的需要,需要更多的钱就上。也正是由于“需要”节点的模糊概念,导致北京印象上市传闻不断。而云峰基金虞锋早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印象系列上市已经在财务上条件成熟,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4月10日,北京印象合作公司武隆喀斯特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华林也曾透露,“北京印象”即将上市,此信息也似乎印证了外界关于“北京印象准备启动IPO”的猜测。

本报记者了解到,云峰基金注资后,北京印象迅速更换了财务总监,并聘请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整理账目以及之前办公地点的数次搬迁,种种微妙变动,令人联想北京印象已经准备启动IPO,或为上市做准备。

当传闻扩散得满天飞的时候,北京印象和云峰基金似乎很淡然。12日,记者致电云峰基金新闻宣传负责人孔孔,对于上市传闻,她大吃一惊:“没有吧!近期北京印象还没上市的打算。”尔后,她说,云峰基金注资北京印象完全是为帮助北京印象团队打造精品,完成文化创意产业。失去“张艺谋”效应怎么办

印象系列的美好“钱景”,为不少风投公司所看重,但是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上市讨论与反思并未休止。伴随印象系列高速成长的,是一直不断的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有人公开炮轰印象系列“高投入高回报存疑”、“艺术风格简单复制”等等。

虽然印象系列大都成功盈利,但《印象·海南岛》至今尚未盈利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印象·海南岛》恰是张艺谋宣称“目前自己最喜欢的、能打90分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极大的风险性。

上市是一把双刃剑,资本能在瞬间迅速膨胀,与此同时,公司经营与财务账目的微小差池也能在资本市场无限放大。一旦上市,假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虚拟泡沫的话,北京印象是否能抵御穷凶险恶的资本市场风险呢?伴随上市而来的圈钱论以及一夜暴富的舆论压力,也会变得防不胜防。

有业内人士担忧,北京印象上市的模板,会是下一个“华谊兄弟”,一旦成功上市所有股东都会像华谊的明星股东们一样,赚得盆满钵满,但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陷入长期的创作低谷。财经评论人余丰慧曾撰文批评“华谊兄弟圈钱后,创业激情骤减”,他认为,一个公司一上市,一群人一夜暴富,掌门人身价陡增上百倍的机制很值得反思。

博纳影业老总于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大多是被资本推着走,是“被上市”,而充当推手的资本,是“无知者无畏”。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被资本点燃的艺术市场发了高烧,正让影视制作偏离理性。

浙江树人大学校长、博导郑吉昌教授认为,上市公司需要相对稳定的业绩和持续经营的业务,但这条基本规则显然不太适用于影视行业,因为文艺作品都是一次性的风险投资,没人敢担保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稳赚不赔,或许正是因为其特殊性,在好莱坞很难找到上市电影公司。因为上市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对每一个影视项目进行融资。

影视产业争相上市的反思同样值得户外演出产业警戒,然而有人也持不同意见,支持北京印象的上市想法。中信证券高级分析师皮舜认为,只要财务真实,文化创意产业融入市场,借助资本扩张是好事,不应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市场会做出选择。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