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人物
 

2011年4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4月10日,以890万元拍下汉帝茅台的青年企业家赵晨一拍成名。4月的春日里,王中军喜欢倚在欧洲古董家具前欣赏陈逸飞的画作。住在紫檀博物馆的陈丽华,每天呼吸到的空气里含有紫檀的香气。已经担任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的王勇超渐渐从农民企业家转身为一位民俗专家……他们代表了越来越多热衷于收藏的中国企业家。
  从古董到字画,从青铜器到家具,痴迷于各种收藏的企业家们是醉翁之意,还是执着追求?是避税之道,还是人生理想?总之,他们看起来很喜欢这个叫做收藏的游戏。

企业家的收藏游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文

企业家的收藏游戏

王中军的家

王中军的家有很多称谓,有人称作美术馆,也有人叫它博物馆、艺术馆。这位自幼酷爱美术,后来又出身行伍的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将自己的家变成了一种“艺术品”,他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跟早年沉醉艺术的自己相逢一笑。

10万元从南方移植来一棵百年紫薇树,从法国买回一个集装箱的欧洲古董家具,多年收藏几百件雕塑和油画,可以看出王中军作为一个收藏者的痴迷,但这一切显然基于他是那个可以支付费用的人。

至少10年之前,王中军还不是现在的王中军。

1976年应征入伍的王中军,退伍后在国家机关工作———当油印工。不久之后,他离开了这份似乎跟美术沾边的职业,开始做职业设计师、摄影师。那时候,“画”这个字的意义是劳动,而不是奢侈到买来欣赏的收藏品。他靠拍挂历画册和画插图、封面赚钱。他的家还不是现在的2000平方米的别墅,更没有雕塑、油画以及古董。

29岁时,王中军决定去美国留学。此后的5年里,王中军是边打工边求学的普通中国留学生。在那时的美国,有个很有名的中国人叫陈逸飞。王中军见到过陈逸飞的画作以及那些给予陈逸飞的欢呼,作为穷学生的他只能在人群中带着膜拜心态远观。

多年之后,在王中军的家里,陈逸飞的画作《娟娟》就挂在墙上,王中军可以尽情独自欣赏。2005年,王中军以400多万元拍下这幅画作时,甚至带有几分捡便宜的心态:“我当时觉得会更贵一些,400多万元拍下,我高兴了好几天。”

1994年,34岁的王中军回国和弟弟王中磊一起创立华谊兄弟广告公司,这是华谊电影的前身。这是他创业的开始。在投资艺术品收藏之前,王中军成功投资了一部部影视作品,一跃成为中国民营电影业的领军人物,这使他的个人财富亦不断飙升,为他的收藏爱好打足了底气。

油画、雕塑和古董是王中军最爱收藏的。王中军每逢出国,最喜欢做的事是去古董店淘宝,家里充斥着不远万里淘回的“好东西”,其中包括1817年法国凯旋门大赛冠军马的雕塑,这座马雕现在就摆在他家的客厅茶几上。

王中军的油画收藏主要集中于艾轩、杨飞云、王沂东、袁正阳这样的当代名家,所藏油画皆为当代中国最有名的、最有代表性作家的作品。业内人士称这些收藏升值空间巨大。

随着收藏的量越来越大,王中军逐渐对藏品作一些调整。2004年,他卖掉了一些油画,吃惊地发现增值巨大,少的有四五倍,多的则达到上百倍。当初1万元买的作品,现在可以卖到200万元了。然而王中军看起来极力要把艺术与钱撇清:“我一定不是想钱的问题,我就是觉得东西有意思,我有兴趣,和自己的审美一致。严格地说,我并不是一个炒家,我是一个终极藏家。”

2011年年初,王中军获得“2010年度艺术权力榜”年度收藏家提名。

王中军把参加拍卖当做兴奋的狩猎季。11月、12月的秋拍是王中军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因为他要去看几乎所有的拍卖会预展。

王中军不怎么去上班,公司的管理甩手交给了弟弟。报章中的王中军更像是大隐于市的高士,所不同的是,他不是清贫的隐,而是阔绰的隐。

不怎么忙于工作的王中军喜欢尽可能多的假日,他一般一年出去两三个月,就去一个地方,选择住当地历史悠久的古堡或者大庄园。他常去一些艺术家工作室转转,看看雕塑、油画。在家的日子,他同样也当是享受。闲聊、看树、看花,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翻看欧洲老建筑的画册,并且一看就是半天,王中军觉得“这样很美”。

当到访的朋友对王中军说“你家怎么那么像一个博物馆”,王中军总是喜悦非常,在他看来,没有比这最高级别的赞美了。王中军希望将来建一个小型美术馆,将收藏的艺术品都搁进去———这是他目前最大的理想。

在公众视线无法企及的世界里,王中军和他充满收藏品的家,显示了一种生活方式,有人将其称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富阶层的标本———虽然王中军说过:“只有在收藏面前,我感觉到自己再有钱也还是个穷人。”中国民俗收藏第一人

33600件是王勇超收藏的民俗文物的数目,并且一直在增长。

25年是王勇超致力于寻找和收藏民俗文物所花的时间,2亿多元是王勇超多年来用于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所投入的资金。显然,这个时间和金额会随着他的脚步继续延伸下去。

王勇超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作为企业家的他成了“穷富翁”,而他所得到的是:保护了3万多件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物,并建成中国首家民办民俗博物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王勇超成为第一个因此拿到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民营企业家。

被誉为“中国民俗收藏第一人”的王勇超永远记得的情景是:小时候有一年过春节,他和兄弟们不小心将祭拜祖先的果盘摔得粉碎。王勇超听见父亲的怒吼:“这是先人留下的!”这句话在他心里扎了根。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先人留的东西,要珍惜,要珍藏。

从1986年偶然抢救下第一个拴马桩开始,搜集、收购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物就成了王勇超在建筑公司之外的事业。

最初的日子里,王勇超像搞地下工作,那时他最大的担心就是被当做文物贩子。他常常独自闷在屋子里抽烟,心里忐忑不安,生怕不知什么时候被抓进监狱,而这种可能性,在当时随时存在。王勇超这样鼓励自己:“这是正事,老祖先留下的好东西保护下来没错。”

一边要防备被当做文物贩子,一边必须面对真的文物贩子。有一次,王勇超发现了一对价值很高的石门墩,但是刚被一个文物贩子以4000多元钱买下,他驱车追赶,最后以22000元把它“截”了回来。那时,每次千辛万苦买回文物后,王勇超不敢多耽搁,一般都连夜赶回他安排的放文物之处,连屋里也不敢放,就直接埋在土里。

为了抢救和保护文物,既冒险又辛苦,既出力还花钱,这就是王勇超所经历的收藏时光。

“从经济角度上来讲,肯定是赔死了,更何况当年那种艰难和危险,根本看不到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是不谋求什么回报的,但是对下一代人肯定有好处。好处是什么?对文化的积累、对文化的敬畏和尊重。”王勇超说。

2008年12月,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正式开馆,王勇超让埋在土里的民俗文物重见天日。

如今,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着近万根拴马桩、40户明清古民居、数百棵的千年大古树、3000多幅各个时期的名人字画以及大量的周秦汉唐以至明清时期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交通工具,其中8000个展现着我国民间石雕石刻艺术的拴马桩阵得到了“地上兵马俑”的美称。

2009年,王勇超建成西北最大的关中民俗保护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王勇超打算下一步要把关中博物院建成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示范带动项目。

2010年年底,王勇超当选为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

对王勇超来说,多年的收藏经历也使他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责任。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作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王勇超提出建议:“在‘十二五’时期,国家有关部门应因势利导,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和集中的地区,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更好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民俗不俗,民俗大美。这些民俗艺术品也是老祖先留下的文化,它们就像我的娃一样。”这是王勇超多年收藏的感触。

王勇超没有把一手建成的博物院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他曾向媒体明确表示以后不会交给自己的孩子。“实际上奠基那一天,我就很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国家的财富,人类的财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