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3版:新锐江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3版            新锐江西
 

2011年4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崛起”贵在践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李晔/文

“绿色崛起”贵在践行

2011年4月,时值春天的南昌绿意渐浓。“十二五”开局首季刚过,在这关系国家未来方向的重要五年,各地政府围绕经济转型积极作为,纷纷提出以低碳绿色为主题的经济增长模式。不难理解,发展绿色经济,既是我国破解能源资源瓶颈制约的战略取向,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然而,中国的绿色经济能否释放出巨大潜力,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规划的科学性、制度的严密和自主技术的重大突破。尽管我国的绿色经济已初具雏形,但从总体上看,仍存在规划滞后无序发展及自主核心技术短缺等掣肘因素。

仅以风电产业为例,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中国(不包括台湾地区)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2904台,装机容量1892.8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4473.3万千瓦,提前10年完成了此前规划的2020年3000万千瓦的装机目标。而2010年新增的1893万千瓦风电装机,并网风机仅有约1400万千瓦,未并网率依然在20%以上,造成各种资源大量闲置及对生态的破坏。这种追求眼前的所谓“绿色”增长使得经济的发展既不健康,也不可持续。

国际上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有个很重要的经济指标,就是第三产业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而这也同样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真正宜居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基本要到70%—80%,国内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的第三产业比重均在50%以上。

南昌作为中部省会城市,比之许多城市对加速发展有着更大的渴求。甚于以往的是,面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大潮,南昌有意识地放缓了工业在其城市发展中的比重,对工业项目引进还设置了“三条红线”:即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项目不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引进,严重影响安全与群众健康的项目不引进。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低碳宜居“生态城市”构想,由此构建一个绿色经济产业新体系,而“三产崛起”成了其中一个战略性的新期许。

通过结合产业特点和资源条件,南昌着力打造以红谷滩新区生态人居与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及军山湖低碳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主的四大低碳产业及以低碳环境生活示范区及以服务外包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为主的四大战略产业。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南昌大打水文章,以水为纽带,以打造“鄱湖明珠·中国水都”为目标,带动城市新型工业化建设和新型服务业双翼齐飞。

“城无水则不灵,无水则不活”。南昌市“中国水都”的打造不仅将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南昌得天独厚的河湖水系资源,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同时也可为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三产协同发展,将成为江西省经济腾飞的强力助推器。

对此,江西省委书记苏荣有这样的论断:江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地区。如果能够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江西发展,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形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此外,可以为我国开展国际生态经济合作交流提供重要平台,为展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现实样本。

迄今为止,对于“绿色崛起”,有一种认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工业,迅速提升经济总量。然而,对于有着优良生态环境、丰富自然资源禀赋的地区是否可以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城市科学发展之路,同样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呢?似乎我们能从南昌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寻找出答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