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评论/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评论/观察
 

2011年4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面对好收成不能沾沾自喜以息差收入为主,银行赚钱看起来要提高技术含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潘永东/文

银行面对好收成不能沾沾自喜

近日,年报披露显示:在净利润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中上市银行占据6席,工、农、中、建四大行日均进账15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赚钱机器。工商银行以高达1660.25亿元的净利润,继2009年之后再次成为A股最赚钱的上市公司;全部上市银行的平均利润增速超过30%。全球银行业都经营惨淡,中国却“风景这边独好”。

借助于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实施较为宽松货币金融政策的良好契机,中国银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管是在资产和信贷投放规模,还是在改善金融服务和提高管理水平上,商业银行都有显著的进步,这是不容否认、也可以明确感知的事实。而且,这种进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样,都超乎世人的想象和意料。

然而,商业银行切不可因此而沾沾自喜。在看到靓丽业绩的同时,银行也应该冷静地看到自身的诸多不足以及与世界知名品牌银行之间的巨大差距。从目前有关银行的舆情来看,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上的表现距离民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成百上千的收费项目上,作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的商业银行备受质疑。从监管当局的多次警告声中,也可以看到银行傲人业绩背后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商业银行虽赚得盆盈钵满的,但其收入来源仍然以息差收入为主,中间业务业绩贡献并不突出。四大行中间业务收入虽然都有大幅增长,但与其净利润增速相比,除了建行以外都并不抢眼。四大行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维持在15%—20%左右,远远低于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40%—50%的占比。对于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收入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更加严重。

息差收入在当前主要是靠央行存贷款利率政策维持,存贷款利差越大,商业银行息差收入也就越高。这种依靠政策而实现的收入,显然无法反映商业银行的真实竞争力,更难以彰显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只要商业银行能够做大资产规模就能够从中赚钱,银行赚钱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高的技术含量。几乎所有商业银行业绩都大增,这显然不能归功于经营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

不可否认,商业银行都认识到,做大做强中间业务对于商业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至少在目前,银行在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做出实质性努力的动力仍显不足。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所占份额还微乎其微。近些年来,代表我国银行业最高经营水准的国有控股上市银行纷纷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向国际化经营迈进。然而,与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如火如荼相比,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蓬勃发展相比,中国银行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市场上还缺乏影响力。尽管这几家银行国际化经营业绩斐然,但国内业务所占比重与其海外业务相比不成比例,在提供全球金融服务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依然处于尴尬的地位,与跨国大银行还存在显而易见的差距。

依托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商业银行规模做得越来越大,在全球千家银行中的排名不断提升,即便我们目前是全球最赚钱的,但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全球品牌。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西方跨国银行的经营尽管遭受到了巨大挫折,但是它们并没有因噎废食,其对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追求从来也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放松,其核心竞争力仍存。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如果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赚得盆盈钵满的,那才真正证明我们强大起来了。

商业银行应该为自己所取得成绩感到鼓舞,但不能忘乎所以。毕竟,商业银行高成长的背后,还面对着诸多的挑战。不管是国内货币金融政策的趋紧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还是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都给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带来了种种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做的是保持清醒和理智,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经营素质,积极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知名财经评论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