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思想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思想者
 

2011年4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企为了谁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邱宝林/文

央企为了谁

出版:山西教育出版社

几年前,我萌生了写一本中国版《石油风云》的想法。《石油风云》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作家丹尼尔·耶金历时七年打造完成的一部畅销书。该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生动记述了世界石油工业130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程。我在企业工作了20多年,亲历过众多有关中石油等国企、央企的历史性事件,但由于日常事务繁杂、写作的主题又颇为宏伟,对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资料整合能力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构思早有,时间难寻,迟迟未能展开。

2009年底,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对媒体发出了一段感慨:“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们,现在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李荣融的困惑,正是很多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人的困惑。确实,央企突出的贡献与实力,与其当前在社会和媒体上的形象和美誉存在着巨大的不对称。同时,人们在央企国企发展与民众福祉增长的同步性、协调性等方面也存在争论。这一现象已成为上至中央高层、下至平民百姓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联想起近期社会公众对央企(特别是石油央企)的诸多诘问和指责,最终促使我下决心,要写一本既以石油行业为例又超越石油行业之限,能反映央企真实情况的书。

思路确定之后,又有三件事,更坚定了我写作本书的决心。

第一件事:我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查找资料时,发现以央企为主题的现货图书只有两本:《生根》,是广东肇庆电业人撰写的回忆录;国资委编写的《基石》,是关于国有企业成功典型的案例汇编。此外,查阅档案可知,以国企为主题的书,除技术管理类外,仅有四本文学类书籍,且大都是对国企持负面看法的。在深刻影响公众价值判断的图书市场上,央企要么没有声音,要么大多是负面形象。

第二件事:为了能让本书与更多读者见面,更广泛地产生社会影响,我希望能采取市场化发行图书的办法,联系了一些当前知名的畅销书出版商。结果呢?出版商同意出版,但不愿将其列入重点书选题计划下功夫来做;也有好心的发行商建议说,如果能写本批评央企的书则肯定能畅销,像这样客观、正面地写央企的书,在市场上肯定火不起来。难道这就是市场对国企、央企的真实认知和需求吗?这种舆论传播取向与社会公众应该得到的真实信息之间,居然有着如此大的偏差,这一现状实在令人忧虑和不安。

第三件事:2010年5月,中石油登顶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排行榜的榜首,之后网络媒体和公开舆论的声音出人意料的一致———倒彩+棒喝+揶揄。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快速成长,在让老外艳羡、让跨国公司们钦佩和紧张之时,居然在自己的祖国迎来如此多的质疑声。央企怎么了?央企动了谁的奶酪?是误解还是偏见?是央企做得不好还是说得不好,或是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

从多年来与社会各界尤其与媒体的广泛接触中,我深切感到,当前社会公众和一些媒体对央企、对垄断等问题的认知,与央企的实际情况以及央企内部人士对自身的认知之间,存在着巨大断层,如同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就像一些西方媒体和公众误解误读中国一样,社会公众和一些媒体对央企和国企也存在误解误读现象。这是一个危险的倾向,这种倾向如果任其发展,公众与央企间的认知“裂痕”不仅难以弥合,甚至会不断扩大,会对社会、对企业、对国家的健康发展造成深远的不利影响。

在诸多经历和不断思考之后,一种责任感随之而生。必须为央企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做点什么,努力在这道鸿沟上多架起一道桥梁。就这样,写作本书成为我繁杂工作日程之外的头等大事,并在2010年的农历大年初一完成了20页详细的书稿目录和写作提纲。多年的思考和自我考问,一年多时间的资料阅读和伏案写作,使我对央企、社会、媒体三者之间的沟通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也衷心希望读者能通过本书,对央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知。我也想通过本书回答众多央企人的一些困惑,为他们加油鼓劲。但我也很清楚,这只是一个艰难的开始。

中国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有强烈的民族尊严。三千年来,多数时间里,我们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影响并改变着这个世界。未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对世界的贡献,不是通过军事体现,而要体现在文化和经济影响力上。文化和经济影响力需要载体,这个载体只能是伟大的企业。

21世纪的中国,一定要出现一批伟大的企业,这是全体中国企业的责任,更是国企、央企的使命所在,也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在国企改革中承受牺牲和痛苦,悄然离开的人们;献给那些为了国企的发展还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在这个时代理应受到尊重。同时献给那些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支持中国国有企业的人们。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